要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全民族的共同理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作风,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有了这种精神、作风和生活态度,我们的中华民族才能既往开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为了培养同学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某校团委准备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与艰苦奋斗同行”的教育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读故事:利用各种方式查找能够反映艰苦奋斗精神的典型任务的故事。把这些人物和体现的精神写在下面。
(2)找差距:观察身边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并与上述典型人物的比较,写出你的感悟。
(3)发倡议:为倡导全体同学与艰苦奋斗同行,请你拟一份倡议书。
材料一:网络的优点之一是多媒体制作的阅读材料,可以借助生动的动画、美妙的音乐提高青少年的阅读兴趣。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即从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据调查,65%的中学生认为:他们选择网上阅读,而不是书本阅读,原因是网上阅读更加便捷。
材料二:过多地使用互联网,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交不利。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克劳特和他的同事对一些实验对象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及之后一两年进行人格评估发现: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亲人的沟通越少,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越感到孤独和沮丧。
阅读上述两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观点,你是怎么看的?为什么?
(3)作为青少年,你打算怎样应用网络?
材料一: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有一连串有关“消除贫困”的关键词:缓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继续减少贫困人口,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材料二:2013年8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兰州主持召开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减贫是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要打好扶贫攻坚战。
(1)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国家为什么要强调“减贫”?
(3)我国政府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在大型青春励志生活类角色互换纪实节目“变形计”之《少年少年》中,讲述了一个家住贵州山区的十四岁留守儿童——梁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一个人独自生活。每天,他除了干农活外,还要上山砍柴、打水、喂猪和学习。可他从不怨天尤人,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情。
(1)材料体现梁训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2)请简要回答,青少年培养这些品质有什么意义?
他,10岁开始离开父母独立生活。13岁时,他的父亲被卷进搅拌机齿轮,生命岌岌可危; 16岁时,他的母亲罹患胃癌晚期,最终不治而亡。在父母重病的情况下,他顽强拼搏、考进“985”高校;在多舛的人生里,他积极向上,成为大学里最闪耀的明星。他乐于奉献,奔赴祖国的大西北支教;他热心公益,成为小青柠中最美的“中国名片”;他就是2014年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许德旺。他在日记中写到:“即使没有优良的成长环境,也不影响优秀的人卓越成长;即使没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无法阻拦有志者散发光芒!”
(1)“即使没有优良的成长环境,也不影响优秀的人卓越成长;即使没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无法阻拦有志者散发光芒!”这句话体现了许德旺什么样的心理品质?
(2)谈谈你对这种心理品质的认识和理解。
(3)这种心理品质有什么样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强,让张海迪在轮椅上自学成才;自强,让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写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自强,让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不朽的《命运》。自强,支撑着人们的信念,鼓舞着人们阔步向前。
材料二:我国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初演小生,嗓音有些沙哑,虽经苦练仍难改进,于是他改演老生。这一目标的转换,使他如鱼得水,创立了独特的唱腔艺术风格,称为 “麒派”,他也成为我国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1)材料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材料二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自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