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选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开头从阿根廷出版社出版“不能等”的文学选集的故事写起,有什么好处?
                                                                          
                                                                          
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末提到“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做?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韭菜饺子
徐立新
①儿子回乡下的老家看父母,但只能在家待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5点半就要走,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儿子跟母亲坐在老房里一直聊到深夜。
②临睡前,儿子有些遗憾地说:“妈,这次太匆忙,等下次有空,我一定在家多待几天陪陪您,还要吃小时您亲手包的韭菜饺子,那个味道太好了,我一直都想着呢。”
③之后,儿子便到里屋睡觉了,可母亲却没了睡意,她走到另一间屋,叫醒已经睡下的父亲,说:“老头子,你赶紧起来,去问问谁家菜园里有韭菜,跟他打个招呼,割点儿回来,娃想吃韭菜饺子了,我得给他做。”
④躺在床上的父亲一听,立即明白,连说:“好,好。”然后迅速穿上衣服,下了床。母亲又说:“老头子,你动静小些,别吵醒了娃,他明早还要走呢。”
⑤父亲再次“嗯”了两声,然后别上一把菜刀,悄悄打开大门,出去了。
⑥此时,正是初冬的深夜,外面很寒冷。
⑦父亲开始在村子里挨家挨户敲门,借割他们菜园里的韭菜,冬日,菜园里韭菜很少,好在敲了数十家门后终于找到了。
⑧村里各家各户的菜园都离村子很远,加上夜路不好走,等父亲割完韭菜回家已是夜里11点多了。
⑨接下来,两位老人开始择韭菜,把两斤多韭菜择完、洗净后,差不多已经是凌晨了。
⑩接下来是擀饺子皮,然后包馅。这一切如果是在明亮的灯光下完成,不需要太长时间,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在手电筒的光亮下完成的——两位老人怕开灯惊扰了儿子的好梦。
⑾这一切都做完是凌晨3点多,两位老人想了想,还有一会儿得煮饺子了,干脆别睡了,给儿子烧点儿热乎的水,这样,他一起来就有热水洗脸。
⑿5点30分,儿子的手机闹铃准时响了,儿子从睡梦中醒来,一睁开眼睛,便隐约闻到一股似曾相识的香味,这香味越来越浓,最后在厨房里达到了鼎盛——一大锅韭菜饺子在翻滚呢。
⒀看到儿子,母亲连连说:“娃快趁热吃了吧,你最喜欢的韭菜饺子,吃过再刷牙。”“是呀,先吃,先吃。”站在一旁的父亲帮母亲的腔,并立即将饺子盛进碗里,双手递到儿子的面前。
⒁儿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一句话,父亲和母亲就当真了,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然为了饺子一夜未眠。
⒂那是一碗滚烫的韭菜馅饺子,很香,很香,吃得儿子想哭。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文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对父母?请简要概括。
文中最后一段写到“那是一碗滚烫的韭菜馅饺子,很香,很香,吃得儿子想哭”,儿子想哭的原因有哪些?
读完选文后,你的内心一定用所感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任选一题作文。
也许,你在家里,父亲一个欣赏的眼神,母亲一声关切的叮咛,慈爱的阳光就会充满你的心房;也许,你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满怀困惑,倾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关爱的阳光就会驱散你心灵的迷茫;也许,你倚在教室窗旁,捧着书本,读着名著,吟诵唐诗宋词,文学的阳光就会照亮你成长的方向;也许……
请以“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成长,需要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⑵不少于600 字,不出现(或暗示)真实校名、人名。
⑶书写工整规范。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0分)
《我的母亲》(节选)
胡适
①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②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④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
⑤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作者说自己少年时代受了“一点做人的训练”就是来自于母亲。阅读第2段,说出作者母亲每天在训练他做人方面必须做的两件事。
“品读这几个句子:“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她就是慈母兼任严父”“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回答下列问题。
(1)母亲之“慈”表现在
(2)母亲之“严”表现在
(3)作者对母亲严厉的教育方式所持的情感态度是
“作者在“没有一个人管束”的情况下,能够“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原因是什么呢?
“在你成长的道路上,谁对你有“极大极深的影响”呢?请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一段话。
如果我学得了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得感谢我的慈母。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2分)

①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
②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③“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④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⑤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⑥“法兰西万岁!”
⑦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试根据上下文,说说句中“可怜”一词所表达的感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脸色“惨白”常和“病态、无力”联系,小弗郎士却认为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把结尾改为“我的朋友们啊,”“我——我——”“法兰西万岁!”“散学了,——你们走吧。”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角色,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小题。
葡萄成熟时
①曾经,我非常喜欢这首歌:“亲亲啊亲亲,亲亲啊亲亲,别后多珍重,葡萄成熟时,我一定回来。”那时候,我家里有一个小小庭院,庭院的一角,种下一棵小小的葡萄藤,那株绿色的幼苗看起来有些弱不禁风,而它竟然一天天长大,大到令人无法忽视,大到父亲必须要为它搭一个架子,那个架子占去半个庭院的天空。葡萄就这么攀爬而上,一点也不让人失望,时候到了,它就开花结出果实。我还记得头一次看着结实累累的一串串葡萄,那种快乐的心情。
②每次我出门都要花很多时间,一边往门口走,一边抬着头数葡萄串,啊又多了一串,哎呀萎了一串。原本很爱飞鸟的我,只要看见鸟雀在架子上停驻,就焦躁地又叫又跳,生怕它们把我的葡萄吃光了。等啊等,终于等到绿葡萄成了紫色,葡萄粒也够大了,《葡萄成熟时》这首歌也唱翻了,好不容易等到葡萄采收的时刻。许多邻居玩伴都挤在我家院子里,父亲用一把锐利的剪刀,剪下一串串葡萄,放在篮子里,我迫不及待地和同伴分享。我们摘下葡萄,在蓝裙子外面抹一抹,立即送进嘴里。嗳——尖叫声四起:“好酸啊,怎么这么酸?”围着的人一哄而散,只剩下我们和满满一架的酸葡萄。
③如果你有一架美丽的葡萄,却是很酸的葡萄,该怎么办呢?父亲于是把葡萄拿来酿酒。除了家里自产的葡萄,还去市场买回几斤葡萄,那时候既没有巨峰葡萄,也没有美国进口的甜葡萄,不管是哪里来的葡萄,多半都是酸葡萄,只有很酸和不那么酸两种。葡萄既然是拿来酿酒的,仿佛就同我没什么关系了,可是,我却很热烈地投入了。
④我们先把每一颗葡萄都剪下来,剪的时候很仔细,既要剪掉葡萄梗,又不能把皮剪破,那是一件专注的工作。剪完之后要洗干净,然后便用床单铺在地上,将所有的葡萄平铺着晾干。父亲一再重复地告诉我,要酿酒就必须让每颗葡萄珠都是干燥的,他称葡萄为葡萄珠,于是,我看着那些铺满地的葡萄,便有着一种看见黑珍珠的宝贵心情,忽然觉得自己好富有。但我一直认为,我是不可能酿酒的,如果想喝葡萄酒,去买一瓶就得啦,何必这么麻烦。
⑤父亲酿酒的过程看起来挺戏剧化,因为当年的葡萄比较酸,便以三斤葡萄一斤糖的比例,一层层铺进坛里,盛装七分满之后,加入适量的高粱,给葡萄一些提示,这是要酿酒的,可不是摆着腐烂的。紧紧密封之后,约摸等待半年以上才开封,用纱布过滤,将酒液分装在玻璃瓶中。这些酒汁晶莹清澈,有着琥珀的色泽,香味四溢,朋友来我家酌一杯,脸上便绽出幸福的微笑。
⑥我家楼梯下的小小储室,阴凉干燥,成了一个酒窖。我记得小时候在旧房子里有过几次蛮严重的地震,我们全家四个人就躲在小小的储藏室里,挤成一团,周围都是酒坛。
⑦还有一次,我们回家,一进门就闻到好香好香的玫瑰与水果蜜醇的气味,四处寻找浓烈味道的来源,最后才发现,一坛葡萄酒爆炸了。我们在酒香中生活了一个多礼拜,那些天我总觉得晕陶陶的,心情特别愉悦。
⑧这十年来搬了家,父母亲年纪大了,再不适合酿酒,而葡萄品种愈多,味道愈甜,家里仅剩当年分装的一两瓶酒,每喝一杯就有强烈的不舍与惆怅。葡萄成熟时,我的童年会回来吗?父母的青春会回来吗?那些坛里的葡萄酒,还能回来吗?
⑨忽然,我有了向父亲学习酿酒的冲动。
选文第①段引用《葡萄成熟时》这首歌,有什么作用?
本文第④⑤两段详细介绍了葡萄酿酒的制作过程,目的何在?
赏析选文第②段加着重号“挤” 的表达效果。
作者原来认为自己“是不可能酿酒的”,后来却“有了向父亲学习酿酒的冲动”,为什么?
该文第⑥⑦两段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