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qiǎng)假(jiǎ)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zhé)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yín)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文本选自《 》,作者是清朝文学家 (人名)
句子翻译
然后叹息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课文结尾“为一说,使与书俱”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8-14题。
【甲】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范晔《强项令》)
【乙】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踊①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②事,一人定国。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③;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④,不仁者以身发财⑤。
(节选自《大学》)
【注释】①踊:yī,通“一”。偾:fèn,偾事,坏事。③舒:慢慢消费的意思,这里指节俭。④以财发身:用仗义疏财修养德行。⑤以身发财:用生命敛钱发财。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宣悉以班诸吏(分发) | B.使宣叩头谢主(感谢) |
C.一国兴仁(兴起) | D.踊人贪戾(暴戾)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后特征为洛阳令 | B.由是搏击豪强 |
C.生财有大道 | D.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威不能行/一令乎 | B.以/宣尝为二千石 |
C.则/财恒足矣 | D.仁者/以财发身 |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刻画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强项令”形象;乙文则是用格言的形式告诫世人修身以治国的道理。 |
B.甲文“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辆”,体现了董宣为官清廉、生活贫困;乙文“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提倡消费者应该节俭。 |
C.甲文从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详细记叙了董宣断案的经过。 |
D.甲文董宣死后家境贫寒的景象刚好印证了乙文中“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观点。 |
对选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正面、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乙文通过对比手法表明修身、治国之道。 |
B.甲文行文活泼,语言富有表现力;乙文句式整饬,语言平实。 |
C.甲文浓墨重彩刻画董宣秉公执法,只是为了突出他个人英雄形象;乙文以“一言偾事,一人定国”说明个人言行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
D.甲文集描写、议论、记叙为一体;乙文则以议论为主。 |
文言文阅读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1)连月不开()(2)杂然而前陈者()
(3)长烟一空()(4)游人去而禽鸟乐()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甲文第二段描摹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乙文第一段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甲乙两文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并具体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4)水中藻、荇交横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
C.文章第②③向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
文中“闲人”—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
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
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
阅读《三峡》,完成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沿溯阻绝()②素湍绿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疾也 不以物喜 |
B.其间千二百里其真无马邪 |
C.春冬之时乃记之而去 |
D.或王命急宣而或长烟一空 |
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请概括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并另写一句本文之外的描写山或水的诗词。
课外文言文
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1无所出。俄2有老父3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笑林》)
【注释】:1计:办法;2俄:一会儿;3老父(fǔ):老人。古时指老年男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执:()初:()之:()
亦:()非:()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3)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人物,鲁人和老父,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物作简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