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网络用语往往采用谐音改编久已形成的熟语或者成语,容易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混淆,极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学习、使用母语和了解本土文化。为了宣扬正确的语言观念,维持汉语的纯洁性,2014年 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对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许多人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认为,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络流行语具有能更快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达情意更为直接和幽默等积极作用,限制它不利于语言的创新与发展。
(1)你赞成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吗?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二: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语言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给力、山寨、宅女、月光族、PM2.5……这些原本被视作“玩笑话”的网络流行语,如今不仅融入寻常对话间,更“登堂入室”,进入汉语词典。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被中华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无法离开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谐音、比喻、仿拟、飞白、拟人、拆词、拆字”等修辞手法在网络流行语中的高频率使用,洋溢着汉字丰富的表现力、旺盛的生命力。可以预言,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产生新的表达需求,相应也不断有新的语言形式以供利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表示:“语言形成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干净、合适、生命力强的词才能经过时间考验留下来。”因此,要想语言保持活力,就得自信收纳,让自然规则去选择。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网络语言得以发展的哲学启示。
某单位一女职工听说本单位领导有经济问题,便进一步夸大事实,四处散布该领导受贿数万元,闹得满城风雨,直至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专案调查后,方澄清事实。事后有关部门找她谈话,指出她的错误,她却振振有词地说,《宪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公民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监督权,拒不认错。假如请你做做这位女职工的思想工作,你准备怎样对她说?请简要写出你的谈话要点。
广州亚运会以“水”为主要元素。演员用各种手段尽情展示水的魅力,表达水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呵护人类文明。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亊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錄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陣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由于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兴修水利,消除水害,是历代统治者兴国安邦的大事。从大禹开始,历代善治者均以治水为重。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扃面,无不得力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和水利建设的成效。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
材料二: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下表水量单位为立方米)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利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因此,水利发展必须做到保增长和保民生的内在统一。n市政府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水利建设方案;创新机制,多方投入,为水利建设提供财力保陣;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依法治水、强化管理,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加强宣传水情国情,提高市民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水价改革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水利问题;做好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城乡河湖沟塘整治等直接关系城乡人居环境的水利问题。
(1)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重视水利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2)结合材料,用经济学知识分析,n市政府是如何运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推动该市水利建设的?
回眸“十一五”,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即将开启的“十二五”,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包容性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市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发展模式,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这样的发展方式难以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于是,该市发动全市各行各业的力量,为实现科学发展而献计献策。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通过“市长热线”、“X市网亊”、“X市短信”等途径,短信纳言,网络问政,对人居环境整治、城镇化建设、完善城乡医保社保等方面,积极提出建议和批评。政府也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监督,一旦非法扰民,领导就公开道歉,及时整改。正是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和相互包容,该市经济社会特色凸显,成功实现科学发展。
材料二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为此该市通过科学论证,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上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扩大内需;但最低工资标准是一把双刃剑,提高得过慢过少,会影响低收入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甚至出现用工荒;提高得过快过多,会加重企业负担,可能导致企业裁员,从而不利于稳定和扩大就业;因此,对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必须适时适庋。具体如何“适时适度”,普遍认为,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提高的幅度可以适当快一点,提高幅度大一点,不会给企业带来过多压力,还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对于欠发达地区,幅度则可以适当小一点、稳一点,因为当地企业承受能力不强,如果人工成本偏高,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当地的就业。
材料三:2010年前、后某市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对比
(1)结合材料,用国家制度的相关知识说明该市市民与政府之间是如何良性互动的?
(2)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市对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认识是如何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10分) (3)结合材料三,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该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
进入12月,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
材料二:针对近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2010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做出了显著调整。会议强调要及时准确的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有目的的防通胀将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1)根据材料一,结合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党制度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并听取民主党派意见的理由。
(2)请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二加以分析。
材料一:2010年9月2日,郑州市棚户区一名64岁退休矿工因买不起新房,4年前开始在自家院子下面挖地造房,目前已挖出了一个50平方米的地下标间,初步实现了住人的构想。材料二:据2010年9月6日,河南都市频道调查,郑州市存在大量的空置房,比例达到30%左右。空置房对房价的暴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家拟对空置房实施征收空置税,来打击炒房行为,进而稳定房价。同时中央政府财政投资将会把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该退休矿工买不起新房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国家的上述做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