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网络用语往往采用谐音改编久已形成的熟语或者成语,容易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混淆,极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学习、使用母语和了解本土文化。为了宣扬正确的语言观念,维持汉语的纯洁性,2014年 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对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许多人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认为,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络流行语具有能更快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达情意更为直接和幽默等积极作用,限制它不利于语言的创新与发展。
(1)你赞成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吗?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二: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语言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给力、山寨、宅女、月光族、PM2.5……这些原本被视作“玩笑话”的网络流行语,如今不仅融入寻常对话间,更“登堂入室”,进入汉语词典。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被中华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无法离开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谐音、比喻、仿拟、飞白、拟人、拆词、拆字”等修辞手法在网络流行语中的高频率使用,洋溢着汉字丰富的表现力、旺盛的生命力。可以预言,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产生新的表达需求,相应也不断有新的语言形式以供利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表示:“语言形成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干净、合适、生命力强的词才能经过时间考验留下来。”因此,要想语言保持活力,就得自信收纳,让自然规则去选择。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网络语言得以发展的哲学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家风是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家风源自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我国古代人大多以家族聚居,家族在代际传承中持守一种较为恒定的价值理念,并在这种坚持中形成了整个家族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家风。在古代,家风构成了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影响和决定了他一生的品性。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因此,家风成为社会风气的调节器,被官家所推崇褒扬。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家风传统遭到破坏,正不断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如今的社会条件与封建中国截然不同,人口的高速流动早就瓦解了当初的所谓“家庭”,家庭单位相对变小,各自独立的空间影响了“家风”的形成,家族影响不能说没有,但已经弱化了很多;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变成批判的靶子,被弃之如敝履,而家风传统是重灾区之一,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烂祖先牌位、烧毁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风的恶劣现象。
(1)是否重拾“家风”是值得所有人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表明你的态度并阐述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谈谈今天应该怎样对待家风。
(3)好的家风标准引发人们纷纷讨论。你认为评判好的家风应该坚持什么标准?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014年暑假,某高校学生小李回到家乡T市进行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到了新农村发生的可喜变化。
材料二:农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T市S村坚持村民自治,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把依法办事、勤劳实干、热心为村民服务的人选举到村委会领导班子中;村民通过村民会议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的决策;村民共同制定村规民约,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通过强化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形式,保证村民监督村委会和村干部的工作。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力促进了S村和谐稳定发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T市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措施及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坚持村民自治对S村和谐稳定发展的作用。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已“未富先老”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两亿,约占总人口的14%。老年人口基数大、增加快、“空巢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多,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和老年人产品的需求旺盛,但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与从业人员、养老基础设施和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产品等严重不足。不同单位、行业、地区的养老差距较大,养老方式单一。养老这一系统工程,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材料二:“家”文化和“孝”文化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家族成员聚集而居,并肩奋斗图存、相互扶持、休戚与共的“大家庭”生活方式,使人们对“家”有着强烈的热爱、眷恋与责任感。“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孝道”理念,使尊老、爱老、助老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人们将赡养老人看作人生大事,使老人在家中获得精神慰藉。我国90%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自己最中意的养老方式。
(1)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我国老年人最中意居家养老方式的原因。
(2)有人认为,养老是家庭子女的义务。请用联系的观点对此进行评析。
(3)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应如何作为。
为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某站开设的“学习论坛”引起了友的广泛关注。论坛中的一些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请你参与探究。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国家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式“剩宴”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如何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呢?近日,有一群友发起了“光盘行动”,得到众多友的响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同学:加入“光盘族”吧。让我们都不要浪费,尊重农民的劳动。
乙同学:父辈很喜欢把吃不完的留下次吃,最后剩菜越来越多,很多吃不完的东西都扔掉了。其实应该一开始就不要买这么多。最好的节约,就是不浪费。
丙同学:这个活动好。不少人有种陋习,外面吃饭,特别是请吃饭,必须都吃到有剩下的为止,不然就好像没好好招待别人吃饱的样子,而且打包也觉得蛮丢脸的。
材料二:“浪费是年轻人用了没两年的手机,是中年人转来送去却不吃不用的年节礼品,是一件商品的过度包装,是白天的灯火通明,是市政建设无长远规划的重复开挖……”上一则关于“身边的浪费”的段子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大至政府形象工程、官员豪华座驾,小至个人消费行为、物质至上思维方式,究其原因,还是源于中国文化中“好面子”“讲排场”“兴攀比”的心态。
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我国如何解决好“身边的浪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