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了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市区和郊区相比,近地面( )
| A.气温高,气压高 | B.气温高,气压低 |
| C.气温低,气压低 | D.气温低,气压高 |
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 )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
| A.市区 | B.近郊区 |
| C.远郊 | D.农村 |
下图为“我国197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回答下列各题。
关于1970~2000年间人口变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基本保持不变,死亡率不断下降,自然增长率也不断下降 |
| B.人口增长模式完成了高高低特征向三低特征的过渡和转变 |
| C.1975~1985年期间,我国人口数量先增后降 |
| D.1985~2000年人口变化显示了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
根据2000年~2010年间人口变化特点,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
| B.仍面临着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带来的问题 |
| C.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 |
| D.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与我国的“民工流”有关 |
下图为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造成我国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 B.降水 | C.冰川 | D.土壤 |
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 A.纬度地带性 | B.经度地带性 |
| C.垂直地带性 | D.非地带性 |
下图为非洲马达加斯加岛,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与①处自然带形成无关的是
| A.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 B.东南信风带影响 |
| C.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 D.山地迎风坡 |
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
下图为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理论上的对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下列地区代表性植被与甲类似的是
| A.巴西高原 | B.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
| C.华北地区 | D.江南丘陵 |
最能体现①~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诗词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 B.夏秋天水一色,冬春草洲无边 |
| C.才从塞北踏雪来,又向江南看杏花 |
| D.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 |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
|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
| 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
|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
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A.流向 | B.含沙量 | C.汛期 | D.流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