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从这部纪录片里,有人看到了美食,有人看到了乡愁,有人看到了传承,有人看到了国魂。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生活方式
③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讲和谐,就是通过调和的办法解决因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产生的矛盾,求得均衡。这说明( )
A.调和的方法是解决矛盾的最好方法 |
B.均衡是一种无矛盾状态 |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
D.解决矛盾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
下列古语与蕴含“实践第一”观点相同的有()
①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论衡》)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③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
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冬夜读书示子聿》)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这就是物联网。物联网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意思”这样一幅智能图景。物联网的出现说明()
①认识是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创新即与众不同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学者王国维把诗歌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哲学上看,“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体现了( )
A.“物”与“境”并没有严格的区分,都是“物”在相对静止下的表现 |
B.诗人直接再现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境”与“物”的对立 |
C.诗歌意境是艺术家主体意识的产物,是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物质载体 |
D.诗歌意境蕴含创造性,诗人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
阅读漫画《真假记者》,回答问题:
从哲学角度看,判断漫画中“真假记者”的依据主要在于()
①是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是否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
③是否回避矛盾,掩盖事实真相
④是否注重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