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近代英国与德国政治体制比较表》
|
英国 |
德国 |
国家元首的权力 |
国王“统而不治” |
① |
政府产生方式 |
② |
皇帝任命 |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
③ |
宰(首)相、议会对皇帝负责 |
政治体制 |
④ |
下列图片情景分别发生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与图片情景相关的两次战争对中华民族国际地位的影响有何不同?
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
(2)根据上述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和70年代初,美国政府对台湾政策有何不同?这一变化反映出该时期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材料二唐、五代至明代全国书院数量曲线图
材料三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
宋代 |
15.28 |
70.69 |
0 |
14.03 |
元代 |
17.23 |
61.15 |
0.33 |
21.29 |
明代 |
57.21 |
29.84 |
0.24 |
12.71 |
清代 |
56.67 |
24.11 |
0.56 |
18.66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书院数量增幅较大的是哪两个朝代?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朝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近代欧洲的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主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位思想家的学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跟着火车跑,另外一些人骑在马上,沿路旁跟随着火车。在临近达林敦的路上有一个大斜坡,史蒂芬孙决定在这个地方试验火车头的速度,他发出警告清除道路,加快行进,速度达每小时十五英里(二十四公里)。列车到达林敦车站时,才知道车上共有四百五十个乘客,载重共九十吨。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材料三 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把“you”(you,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现在,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的时代,欢迎你来到这个时代。
(1)材料一、二中的交通工具分别以什么为动力?人类社会分别进入什么时代?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网络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但这一时期……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北美殖民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们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达给美国人。……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古老、文明、智慧、富庶的中国仅仅给美国人一个直观形象的话,伏尔泰、莱布尼茨和魁奈这些美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则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国在美国人思想中的崇高地位。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中国崇拜偶像,盛行迷信,笃信吉日以及一夫多妻……他们发现眼前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战争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材料四美国公众对中国、日本、俄罗斯的感情“温度”
年份 |
中国 |
日本 |
俄罗斯 |
1990年 |
45 |
52 |
59 |
1994年 |
46 |
53 |
54 |
1998年 |
47 |
55 |
49 |
2002年 |
48 |
60 |
55 |
——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感情“温度”的特点。(4分)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
事件或条约 |
影响 |
1842年 |
《南京条约》 |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1895年 |
《马关条约》 |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
1900年 |
《辛丑条约》 |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1919年 |
巴黎和会 |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
1928年6月 |
“改订新约”的运动 |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
1943年1月 |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关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 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 -1979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前期和后期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中国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的不同对策及其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