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和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结构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划分国家的领土,以及如何规范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限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代的)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就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执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1787年宪法想象成定义一些封闭的“权力圈子”。对于各州权力,这些“圈子”规定了限制范围:在圈内的权力是被禁止使用的,所有在圈外的权力则被假设允许使用。对于联邦政府,这些“圈子”则规定了授权范围:只有在圈子内的权力是被允许使用的,凡是在圈外的权力都被假设为无效而受到禁止。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材料三 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丁建宏《德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是如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权限的? 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美德两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3)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各国国家结构形式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商业周刊》对200名中国80后和90后的调查发现,他们的行为是西方的,但价值观仍深植中国。45%的人认为,“真正重要的东西”是家庭,17%是朋友,12%是工作。82%最乐于帮父母,希望改善父母生活……
材料三 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上,讨论、通过并签署的《走向全球伦理普世宣言》,提出了全球伦理的构想,并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其中最为基本的道德戒律。这一戒律,被世人称之为道德金律或黄金规则。它的另一语义是“己欲达,而达人。”
(1)概括材料一、二、三中分别体现了孔子的哪些重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前两项思想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三,概括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并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孔子的思想。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61年8月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截至1989年,共有61人被边防哨兵枪杀。
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万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100米对峙十几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989年9月11日:成千上万的东德人借道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再次向西德逃亡,史称“公民大逃亡”。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格局角度简要分析柏林墙建立的原因和对欧洲的影响。
(2)你如何评价“柏林墙倒塌”的历史意义。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一中国近代关于日本的漫画
材料二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长期扮演着一个急需全中国人认清其本质的角色。依中国人不同的需要,日本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要么是一种丧心病狂,打中国主意的、凶险变态的生物,要么就是一个齐备了一切优点、专门让中国人汗颜并发奋图强和榜样。就像同一个人,在书店里一边是批判此人罪恶的书,另一边却是各种成功学书籍的主角,日本就是这么奇怪的存在。
——黄章晋《体温日本》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艺术”特色从18世纪过渡到20世纪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采取的“发奋图强”活动的历史背景。
书评能够反映重要人物的著作及其思想对历史进程的关键影响。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洋公学译书院新译亚当·斯密《国富论》。欧洲200年前理财政策多与中国相似,自此书出,英国首先采用,遂立今日富强之基。
——1900年12月27日中国《新闻报》
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在促成我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许多因素之中,《国富论》这本书所发生的影响,可媲美任何一本现代的典籍。
——马克斯·勒纳
斯密(在书中)将演讲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
——《国富论》译序
材料二当凯恩斯于1946年去世时,英国《泰晤士报》为他所撰写的讣闻中说:“他是一位天才,而作为一位政治经济学者,他对专业人士和一般群众的思想都有着世界范围的影响……要想找出一位能与之相比拟的经济学家,我们必须上溯到亚当·斯密。”
一位西方学者说:“凯恩斯是一个相信在必要时刻政府可以进行干预而不相信完全放任主义的人,他坚信要使经济周期上升,政府必须插足进来用减少失业的方法来维持购买力,这意味着“赤字开支”,但它会恢复经济的平衡。事实上,这是“新政”已经在做的事,而凯恩斯用高度的技巧和理论的根据在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里加以阐释。”
材料三金融危机是当下政府扩张的直接原因。政府投入亿万巨资救助银行,避免出现经济萧条。……政府权力增加,无论理由好坏,其不断膨胀的趋势必须扭转。
——英国《经济学人》2010年1月23日文章《大政府,止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西欧“200年前”各自对外政策。概括各评论者对《国富论》的基本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古典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有哪些不同的经济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观点不同的根源。
(3)结合材料二,并依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凯恩斯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经济思想与经济体制有紧密联系,综合以上材料及相关知识,你是怎样认识经济体制调整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 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租)其肆(商铺)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