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和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结构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划分国家的领土,以及如何规范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限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代的)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就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执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1787年宪法想象成定义一些封闭的“权力圈子”。对于各州权力,这些“圈子”规定了限制范围:在圈内的权力是被禁止使用的,所有在圈外的权力则被假设允许使用。对于联邦政府,这些“圈子”则规定了授权范围:只有在圈子内的权力是被允许使用的,凡是在圈外的权力都被假设为无效而受到禁止。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材料三 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丁建宏《德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是如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权限的? 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美德两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3)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各国国家结构形式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该受到侵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材料2、《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1)根据材料1,说明格老秀斯的各项原则有何积极意义?
(2)比较材料1、2,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态度有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宪章》关于安理会的主要规定,分析这些规定对安理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有人认为:联合国成立之处,《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的文献。……美国有实质上“隐蔽”的否决权。华盛顿利用他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的否决权归于无效。
——《史学月刊》
材料2、早在20世纪60年代,非洲和亚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的席位。美国失去了原先能够组成的对付苏联的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实行不结盟政策,但却百般挑剔美国,他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的问题上投票反对美国。
——帕尔默等《现代世界的历史》下册
材料3、2004年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展开一周以来,安理会改革,特别是由哪个国家担任扩大后的安理会新常任理事国的问题成为焦点。目前共有8个国家在联大论坛上“报名”参加角逐,随着联大辩论接近尾声,新席位争夺战的格局已基本确定。
首先联合加入角逐的是印度、巴西、德国和日本。四国在一般性辩论开始不久便发表联合声明,承诺相互支持争取常任理事国资格的努力,向外界传递出它们“志在必得,共进共退”的信号。
尼日利亚、南非、埃及和印度尼西亚则组成第二梯队加入了竞争。
(1)材料1说法正确吗?结合史实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2分析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的作用有何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你怎样看待今后联合国的作用?当前八国角逐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反映了联合国在发展中的什么问题?
(4)你同意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吗?陈述你的理由。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民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共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2: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蔽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3:宋大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度……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工、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2、材料3中“非大坏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比较一般的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材料2:当钱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3: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民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恩格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西欧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
(2)材料2的论述是针对当时的什么情况而提出的?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原则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回答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共同态度是什么?加尔文教比马丁·路德教有何进步?其进步性的表现是什么?

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