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十分关注历史上科技发展及其作用。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科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 。
——《九国志·郑璠传》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斛(计量单位),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斛至一千斛,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槽或六槽,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瞑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梦梁录》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具体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科技成就传到欧洲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成果。
材料三 瓦特发明前,英国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筒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蒸汽机的创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4)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真正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
——选自《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20世纪50年代人们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设计出“人民装”,大家都可以穿这种服装为时尚。被称为“老三套”的中山装、青年装和军装占据着服装界的主流。由此,我国服饰用色上的蓝、灰、黑局面也就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是偏重坚实耐穿,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偏向耐脏耐洗的颜色,蓝、灰、黑三色在服饰上占有的地位更是巩固了。随着10年文革的深入展开,由于“破四旧”及“批判小资产阶级情调”,原有的服饰被大量删削废止,如连衣裙、高跟鞋、夹克衫、旗袍等就几乎没有人再穿用。在红卫兵运动影响下迅速升温的集草绿色军服军帽、宽皮带、毛泽东像章、红色语录本、草绿色帆布挎包等于一身的典型的红卫兵装扮可谓盛极一时。这期间“老三色”(蓝、灰、黑)随处可见,所谓的“不爱红装爱武装”就是这时期服饰特点的写照。
—google搜索
材料三:《1968年内蒙古自治区布票》
——百度搜索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也逐渐多样化,尤其是化纤工业发展以后,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接连不断,各式时装目不暇接。现在年轻人的穿着,款式经常翻新,进而讲究艺术的效果。男的以西服和夹克衫为主,有的还打领带。女的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爱穿的服装,最为流行。服装的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化纤到精纺的棉织品、丝绸、呢绒、皮货,都可随意购买。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人们衣着服装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人们衣着服装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3)与材料二、三比较,材料四中人们的衣着服装为什么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筹办保兴面粉厂……手续很快办妥。准备动工之时,荣氏兄弟收到县衙通知,通知责令工厂迁址。原来,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面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筒,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荣氏兄弟将详情申报商务局,并转呈总督府。经过查勘,“公地在附近则有之,恐不在内”,但士绅又以“烟筒竖立,破坏风水”为由进行阻挠。知县孙襄臣仍坚持迁址,并和常州府多次向上级部门禀告此事,而总督府的批文也先后下了七道。但无锡士绅还是不肯罢休,直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第八次批文,工厂才得以修建完工。
材料二 1912年,荣氏兄弟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六家,1915年,又投资创办了申新纱厂,不久扩展为两个纱厂。经过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纱厂4个,荣氏家族成为当时中国有名的民族资本家。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1922年,西方列强卷土重来。申新各厂两年中就亏损百余万元,福新厂也从盈余转为亏损。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进犯中国,各地荣氏工厂横遭洗劫,有的化为一片焦土。八年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但中国卷入全面内战之中,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材料四1949年,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荣氏家族多人远走海外。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俩决定留在大陆。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而当时的党和政府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持,荣氏企业也迎来了新的生机。1954年,荣毅仁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1979年1月,邓小平第三次点将,他让荣毅仁出来搞经济建设,这一回的点将直接促成了荣毅仁牵头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公司)。自此,以荣毅仁、荣智健为代表的荣氏企业再度崛起。
——《荣氏家族百年创业传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概括荣氏企业创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阻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市场角度分析1914年到1922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3)材料四中荣氏企业复兴、崛起的主要背景各是什么?
(4)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3分)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图三是《清明上河图》中的商运场景。在商业流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明清时期势力最为强大的商帮有哪两个?
(3)图四反映的是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这种商业形式有什么特点?
(4)图三四和图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
(5)比较上述几幅图,哪幅图给你印象最深,它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和德国政府从加强苏德之间和平事业的愿望出发,达成以下协议:“……缔约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材料2:“苏联政府和日本政府庄严地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
材料3:“苏、美、英三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所进行破坏的俄国以前的权益须予恢复……”
——1945年2月1日《雅尔塔秘密协定》
请回答:
(1)材料1、2中法西斯德国和日本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签订中立条约有何相同目的?(2分)
(2)材料3表明了英美的何种外交政策?(2分)你如何看待?(4分)
(3)材料3中“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所进行破坏的俄国以前的权益须予恢复”是何含义?(2分)
(4)材料2、3在对待中国问题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