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
分类 年份 |
工农业 总产值 |
国家财政 收入 |
国民收入 总额 |
工业固定 资产 |
农业 总产值 |
粮食 产量 |
棉花 产量 |
1956年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966年 |
约200% |
194.4% |
近180% |
300% |
124% |
111% |
161.7% |
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有效地调整和整顿
C.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
D.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
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 |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