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民国初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一览表(%)
| 年产量(万吨) |
≥100 |
10~99 |
1~9 |
≤1 |
| 外商企业 |
100 |
88.5 |
41 |
0 |
| 华商企业 |
0 |
11.5 |
59 |
100 |
A.民国初年采煤业发展较快 B.中国的重工业发展较快
C.小煤矿华商资本占据优势 D.华商资本不敌外商资本
哥伦布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作为开拓者,他“发现”了新大陆,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作为殖民者,他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屠杀。“在他身上,既有新时代的光辉,又有旧时代的烙印”。其中对“新时代的光辉”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促进了各地文明的交融 |
| B.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
| C.体现了敢于冒险的精神 |
| D.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竞争失利 |
| B.世界贸易中心发生改变 |
| C.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其造成冲击 |
| D.受英国殖民霸权的挑战 |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
|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
|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
|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
从城市发展的特点来看,明清时期与唐宋时期相比的不同点是()
| A.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的兴起 |
| B.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繁荣 |
| C.众多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繁荣 |
| D.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 |
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
|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
| 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
|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
|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