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口号。从图1到图2反映了
A.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C.国共关系进一步恶化 | D.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已经完成 |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
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
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
有人说:“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不在于“三权分立”,在其分权的幌子下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中的大多数人手中。下列美国宪法条文中,最能体现这个观点的是
A.合众国的参议院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 |
B.凡两院议员各以三分之二的多数认为必要时,国会应提出对本宪法的修正案 |
C.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 |
D.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对进口货物或出口货物徵收任何税款 |
陈旭麓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解放思想就是对自己实行民主”,即要求历史学家能够自由地、民主地、实事求是地说真话。他主张不要被别人蒙蔽也不要被自己蒙蔽,而要放开手脚大胆去思考。以下符合他观点的看法有:
A.西方人只有依靠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才带来了地理大发现 |
B.1913年10月,国会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这说明“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因此不能简单地归之为孙中山拱手相让。 |
C.“五四”后在中国出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起消极作用的主义 |
D.洋务派同改良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这完全是阶级分析的观点。 |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兴起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上述评论应用了
A.文明史观 | B.现代化史观 | C.社会史观 | D.整体史观 |
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4250 |
100 |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1911 |
4810 |
16 |
20441 |
69 |
4445 |
15 |
29696 |
100 |
通过上表,我们得出的结论有
A.伴随着近代工商业杂税收入占总财政收入比重超过50%时,意味着资本主义工商业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
B.当农业税比重下降到总财政收入50%以下时候,意味着小农经济已不占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了
C.在上述经济总量增加的前提下,工商杂税的增加,意味着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也意味着近代工业的发展
D.在上述经济总量增加的前提下,伴随着农业税和工商杂税的缓慢增长,意味着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仍然在缓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