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 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90年代)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1)列举20世纪50至80年代中国在冷战格局中外交政策“随机应变”的相关史实。(6分)
(2)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有关史实,简要评述材料中亨廷顿“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这一观点。(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当前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1929至1933年“大萧条”以来华尔街遭遇的最严重的危机,百年一遇,蔓延迅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lO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地甩卖股票,纽约股票市场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由此开始。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美国失业人口17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
材料二:首先,我们将大规模改造公共建筑物,使之更加节能。这不仅将使美国纳税人每年节省数十亿美元,而且它能够使人们重新就业。其次,我们将对国家基础设施进行最大规模投资,将创造数百万工作岗位,这将是五十年代建立高速公路网后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第三,新政府计划对学校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修复学校破损建筑物,并进行节能改造,在教室里安装新电脑设备。
——奥巴马发表讲话阐述经济振兴计划(2008.12.6)
材料三:2009年2月28日第十四届东盟峰会开幕,本届峰会的重点议题是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此之前一些观察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关注南半球组织负责人约·查韦斯指出:“我认为,东南亚国家联盟需要一个统一的经济刺激计划。必须接受严酷的事实,也就是说,要接受我们所有国家都受到了经济危机影响这个事实。各成员国必须放弃各自为政的做法。象菲律宾在过去几周曾多次强调说,菲律宾没有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国家具有免疫力,能够在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东南亚国家联盟的任何一个成员国都不能自欺欺人。”——《德国之声中文网》
材料四:这场金融危机使人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决不会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既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和社会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两手都要硬。
一一温家宝在剑桥大学的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
(1)根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危机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奥巴马振兴经济的措施。
(3)材料三中提到的“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在这场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负责人为东盟各国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4)请你结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各国应该如何应对危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俄(苏联)某段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 446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材料二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39年的87.4%。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是总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的。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共同付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四中国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978
3645
1132
57.5
67.7
2006
218071
39500
35.8
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俄(苏联)从1913年至1925年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1年至1925年农业生产呈现该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30年代初苏联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学者所持有的观点,并运用有关史实对材料所述“改进和补充”加以说明。
(4)综合前三则材料分析材料四,可以看出美苏的做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很多相关材料。
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中体西用”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研究西方汉学的我国学者阎宗临说:“当一国的知识或思想被介绍到另一个国家时,时常变成一种批判的工具,耶稣会介绍中国文化到欧洲,亦不例外。18世纪的思想家利用他们的文献反过来攻击教会,这是当时耶稣会所想不到的。”
——摘编自《谈明清之际的中学西传》
材料二: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前期文化是在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与不断融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过程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相适应。梁启超将其概括为,“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文化上感觉出”。陈独秀将其概括为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三个阶段。
材料三:在2009年10月1日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四幅领袖画像及四个原音重现,象征着新中国发展历程中四座伟大的里程碑,从思想理念层面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
(1)材料一中所叙述的“18世纪的思想家利用他们的文献反过来攻击教会”现象具体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及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谈一谈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从思想层面简要说明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四座伟大的里程碑是什么。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民族文明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其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摘自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二: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摘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圆盘)、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
——摘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上述材料均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共识之处有哪些?
(2)材料二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3)材料一和材料三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 你认为出现这种认识的原因有哪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