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顿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不同视角。综合戊戌变法失败不同原因的分析,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一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州十三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什么对外政策?分析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跪地外交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简析跪地外交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邓小平在199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并指出其影响。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驻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
材料三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990年—2004年,中国先后向联合国10个维和区派出1450名军人参与维和行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的改善产生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有何新发展?
(4)上述史实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由此,你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一中国采取这一重大举措的原因有哪些?
(2)图二反映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分析其原因。你认为当前怎样才能使两国关系得到健康稳定发展?
(3)结合图三、四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拟定一个小论文的主题。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1949年4月)

请回答: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主体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2)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的图文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
(4)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试结合阶级属性对形成上述历史命运的原因作一探究性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对侵略战争提供更有效的支援,日本对华北资源的掠夺更为迫切。煤、铁等资源是日本掠夺的重点。以原煤为例,1936年,华北向日本及东北输出原煤为100万吨。日军占领华北后,输出量猛增至400万至600万吨。1941年,日本军方进一步规定华北每年向日本本土输送原煤800万吨。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前,中东(主要为西亚地区)国家的石油资源被西方的垄断公司独占。1968年初成立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维护成员国个体和整体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80年,该组织成员国石油收入达2090亿美元,比1970年增加52%。中东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为控制石油产地和保障能源安全,主要发达国家在中东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因此,这里战争不断,冲突不断。这就导致中东各国过高的军事支出和财政状况的恶化。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华北资源掠夺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造成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主要发达国家争夺中东的目的及对中东产油国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中东产油国为维护石油权益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东产油国经济状况的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