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尖锐地指出“以力假人者霸”。朱熹说:“(春秋)五霸则假借仁义之名,以求济其贪欲之私耳。”材料体现了春秋时期( )
A.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仁爱思想的发展 |
B.各国君主们对“仁义”显得没有兴趣,不耐烦 |
C.“仁”道精神已经变味,带上了功利色彩 |
D.私学兴起,“士”的活跃,仁爱思想得到了深化、发展 |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材料反映出景德镇()
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 |
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 |
C.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 |
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 |
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 B.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 D.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
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这表明古代统治者()
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 | B.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 |
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 | D.追求清正廉明的政治理想 |
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属于广东)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秦王朝这一做法()
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 | 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
C.促进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 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 |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文中说:“史学家治史重在恰如其分地解读史料,适得其所地呈现史事,从各种层面角度显现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联系,并且表明依据什么说是如此这般,所用论据是否经过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反复验证。”这说明治史()
A.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 B.可以知得失,辨真伪 |
C.应相信史料,重推理 | D.贵在还原历史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