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叫初霜,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叫终霜,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右图是邯郸某地理学习小组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回答下题。
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
| A.作物品种 | B.纬度位置 |
| C.海陆位置 | D.地形因素 |
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得到有霜冻的天气预报后给棉花试验田浇湿与喷水。与不浇湿喷水的麦田相比( )
| A.花期不变 | B.霜冻发生机率增加 |
| C.霜冻发生机率减少 | D.花期滞后 |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读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及中线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有关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调水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线均从长江干流直接调水 |
| B.东线调水自济宁以北可以自流 |
| C.中线调水水质更好 |
| D.中线可基本实现自流 |
在南水北调过程中,下列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A.限制沿线重化工业发展,防止水污染 |
| B.停止长江枯水期调水 |
| C.减少沿江企业用水,满足北方发展需求 |
| D.倡导节约用水 |
水土流失现象在我国十分严重,读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导致A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比B地区更严重的自然原因有
| A.地表多疏松的沉积物 | B.植被覆盖率低 |
| C.地壳活动更活跃 | D.河流的流量更大,流速更快 |
C地区是我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河道弯曲,支流多 |
| B.洪涝集中春季和夏季 |
| C.通过绿化工程将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 |
| D.清淤河道,加固堤坝减轻洪涝 |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
| A.甲图山脉自然带谱更加丰富 |
| B.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
| C.甲图山脉海拔高度较高 |
| D.相同的自然带,在甲山脉出现高度低 |
下列关于甲、乙两山脉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山脉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
| B.甲图山脉位于北半球,北坡是阳坡,热量较高 |
| C.乙图山脉南坡的雪线高于北坡 |
| D.乙图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 |
2014年第15号台风“海鸥”于9月12日生成,先后在菲律宾东北部、海南岛东部、广东南部、越南北部完成四次登陆。下图为此次台风活动中三个不同时间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关于台风“海鸥”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由热带气旋强烈发展而成 |
| B.台风在14日2:00时势力最强 |
| C.15日2:00海南岛雨过天晴 |
| D.台风中心17日2:00已登陆广西 |
9月14日到17日期间,香港
| A.风向由偏北风转为偏东风 | B.风速逐渐增大 |
| C.降雨强度逐渐减小 | D.气压逐渐降低 |
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
| C.丙——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
下列有关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
| B.乙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
| C.丙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
| D.丁生长旺盛——常年高温多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