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0分)由南京农业大学的李顺鹏教授领导的团队经过多年研究,首创了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技术。其中有机磷降解菌专一降解甲基对硫磷(一种含氮有机农药),并依赖降解产物生存,且降解效果达100%。目前使用该项技术生产的无公害大米经中国绿色食品测碎中心检测,无农药残留,获得绿色食品证书。下图是研究人员筛选有机磷降解菌的主要步骤,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是素有“微生物天然培养基”之称的____。据题意图中的“化合物A”是____,而且该化合物也是培养基唯一的____源,这样的培养基被称做        培养基。
(2)为了得到单个菌落,比较简便的接种方法是____,但该方法不宜对菌落计数。
(3)培养过程中需振荡培养,由此推测该“目的菌”的细胞呼吸类型为____。
(4)获得的髙效降解“目的菌”在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定期取样检测细菌数。请回答:
①绘出细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____。
②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有异于①曲线的原因是___          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0分)生物膜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能够维持相应环境内的物质浓度,这对于完成不同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1)上图所示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 模型所描述生物膜的结构。它与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所不同的是,能很好地解释 等现象。(举一例)
(2)被动运输包括三种类型,除 外(图中编号为),另外两类都需要膜蛋白的协助: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
(3)离子载体是一些能够极大提高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物质,目前发现的大多数离子载体是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它们能够杀死某些微生物。其中短杆菌肽A是一种十五肽的抗生素,它能有选择地将单价阳离子顺浓度通过膜,如H+、NH4+、K+、Na+等,最终使膜内外部分单价阳离子浓度趋于平衡。据此推测这类抗生素的杀菌机理是
(4)人工合成的仅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封闭球状结构称为脂质体,所有带电荷的分子不管它多小,都很难通过脂质体,即使脂质体外离子浓度很高。这是因为磷脂双分子层
(内部、外部)是疏水的。缬氨霉素是一种十二肽的抗生素,若将它插入到脂质体的脂双层内,可使K+的运输速度提高100000倍,但却不能有效提高Na+的运输速率,由此可以得出:
;②
(5)主动运输(图中编号为)所需的载体蛋白实际上是一些酶蛋白复合体。与被动运输不同,该类膜蛋白都能水解 而为运输提供能量。

下图生物体内某些有机物的组成关系及其功能,其中C、D、E1、E2为小分子化合物,F、G、H、I、J均为高分子化合物。请回答:

(1)D的基本元素组成为,它的结构通式为
(2)控制细胞遗传性状的物质是,构成它的单体是
(3)F、G、H是细胞中的三种大分子,细胞中还有一种生物大分子是,这些大分子都是以为基本骨架,由单体连接形成多聚体。F→G→H过程可以发生
(填细胞结构)
(4)E1、E2的区别
(5)图中J代表

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到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 (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3) 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
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核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免疫。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I.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滴管、
显微镜等。
II.计数与方法:
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计数。
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
据,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III.根据教材实验和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必要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
(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目的是。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计数方法
(4)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是:

将某植物幼苗的胚根及芽尖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l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2天,均保持在25℃。结果如下表:

生长素溶液的浓度(mol·L-1)
2天后的平均长度(mm)
胚芽
胚根
10-13
10-12
10-11
10-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2.3
12.3
12.7
13.5
14.7
16.0
15.1
12.2
10.8
10.0
11.3
12.1
12.7
13.6
12.6
12.0
10.9
10.0
10.0
10.0


回答下列问题:
(1)切去胚根及胚芽的尖端部分的目的是
(2)为什么要以10条一组而不是l条一组放入生长素溶液中进行实验?
                                  
(3)从表中可知,胚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多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