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
①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深山寺院,慕名求教寺内高僧,沮丧地说:“人生太多坎坷,总不顺意,活着也是苟且,愿青灯黄卷了此残生。”
②年轻人少时家道中落,饱经世事沧桑,肩负家业振兴希望,不料名落孙山功名未成,棒打鸳鸯佳偶未成,生意失败事业未成,一遭遭打击让他在挫折和坎坷中日渐消沉,振兴家业的压力更让其背上了沉重的枷锁,无法解脱。
③高僧静静地听着年轻人的无尽叹息,未发一言。带着他来到古刹后院,只见白杨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数棵白杨参天高耸,傲然挺立,无一旁逸斜出。又带他来到山门外,只见棵棵白杨,姿态婆娑,虬枝盘旋,比寺内的白杨矮的多、乱的多,更少了寺内白杨那向上的神韵。
高僧看着年轻人的眼睛,问:“同是白杨,有何不同?”年轻人想了想,说:“寺内的白杨经过了修剪,而山门外的却未经刀斧。”
④高僧捋了捋白须,笑着说:“你说的很对,寺内的白杨确经我寺僧人修剪。在树生长中,难免会有诸多旁干斜出。为了让树长得笔直高大,必须要砍去些侧枝。树和人一样,都会疼的。这些刀斧之痛,在它们原本光滑的表皮,留下了一个个伤疤。你看这些节疤是否象一双双眼睛?”
⑤年轻人点头,那院内白杨树身上的节疤确如一双双眼睛。高僧接着说:“每只眼睛都曾是一个伤疤,一次刀斧之痛。现在伤口早已愈合,他们已成栋梁之材,低下头看看走过的路,会发现每次受伤其实都是岁月永恒的馈赠,每个伤口都让他们多了一个看世界的眼睛,让它们更上一个高度。而山前哪些从未经过疼痛的白杨只能虬枝满身,不堪大用,最终成为炊煮之柴……”
⑥听了高僧的话,年轻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是啊,你现在不就是那成长中的白杨吗?你是希望成为栋梁之材还是作炊煮之柴?要想成好材,岁月的刀斧会在你的身上留下无数的疤痕,不要怕一时的疼痛,学会把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吧。”
⑦年轻人思忖着,如醍醐灌顶,拜别老者大步走出山路,背道而去。“当你终于长成参天白杨之时,你会发现不见累累的伤疤,只见颗颗慧眼。年轻人,其实人生最难得的经历是受伤,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一路上,老者的话不绝于耳。
⑧数年后,年轻人终于百折不挠成就了一番功业。
⑨众生芸芸,你我仿佛也如那白杨,岁月的刀斧是否也在你身上留下了馈赠?你是否还记得那伤疤的疼痛?要想成好材,就别怕那一时的伤痛,其实那每一个伤疤,都是为了让我们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让我们再攀上又一个人生的高度。
细读全文,试概括“年青人”对自己人生境遇认识的变化过程。

阅读第②③两段,回答问题。
⑴从全文看,第②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意图是什么?
⑵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白杨树?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其作用。
文章最后一段的划线句子起什么作用?
请站在文中“年轻人”的角度,结合第二段的内容,说说如何“学会把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理解。
科学家警告人类或进入冰河时代
(1)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年来,全球变暖是人为所致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但新的温度数据发布后,这一观点面对难以回避的挑战:在过去的15年,地球并没有变暖。
  (2)这些数据显示,人类可能正步入一个“小型冰河时代”。英国气象局和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分析了3万多个测量站提供的温度资料,于上周公布了这个研究结果。数据证实,世界温度的上升趋势在1997年就停止了。
  (3)与此同时,权威气候科学家于1月28日对《星期日邮报》说,整个20世纪,太阳能量的输出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现在正步入最小值阶段,将严重威胁地球的正常温度,使夏天变冷,冬季更冷,还会缩短利于庄家生长的季节周期。
  (4)太阳能量的输出经历11年周期,太阳黑子数量达到最高点。人类正处在科学家所谓的峰值周期“24”,也就是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这也是上周太阳风暴造成北极光出现在比以前更远的南方位置的原因。但太阳黑字数不到20世纪峰值周期的一半。
  (5)美国宇航局和亚利桑那大学的专家分析了太阳表面以下12万英里的磁场的测量结果,最后发现,第25个太阳活动周的高峰将于2022年出现,到时候太阳活动会变得很弱。
  (6)上周英国气象局公布的官方文件显示,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和接下来几十年出现的活动周期都会变弱,其几率高达92%,甚至比1790到1830年的“道尔顿极小期”还要弱。在这个以气象学家约翰-道尔顿命名的太阳活动周期,欧洲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下降了2摄氏度。
  (7)但新的太阳能量衰落期还可能使太阳活动类似于1645到1715年间的“蒙德极小期”。这个以天文学家爱德华-蒙德命名的太阳活动周期是“小冰河期”最古老的部分,那时泰晤士河出现冰冻,荷兰运河也全面结冰。
  (8)英国气象局在官方文件中称,就目前形势来看,这一结果微不足道,因为太阳对气候的影响远不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英国气象局专家彼得-斯托德表示:“2100年前,太阳能量的输出很可能持续减少。这会使全球温度下降0.08摄氏度。我们的研究表明,数百年来没有出现的太阳活动减弱的状况不足以取代温室气体对地球气候产生的主导影响。
  (9)一些太阳能量专家对这些发现表达了不同看法。丹麦国家太空研究所太阳与气候研究中心负责人亨里克-史文斯马克说:“世界温度在未来5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会越来越低。我们还要进行长期工作才能说服气候科学家相信太阳的重要性。接下来,太阳将用它自己的方式证实这一点,根本无需温室气体的帮助。”他指出,英国气象局依赖从前的计算机模型,得出太阳活动极小期并不重要的结论。
  (摘自《新浪网》之“科学探索”)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或表达作用。
①新的温度数据发布后,这一观点面对难以回避的挑战。
②太阳能量输出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现在正步入最小值阶段,将严重威胁地球的正常温度
文章认为影响全球气候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简析。
认真阅读文章第六段,说说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从科学家对人类关注全球气变化的警告中,我们能在现实生活中为此能做些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你的生活体验,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不少于两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怕碰了故乡那根琴弦
彭国梁
(1)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记忆的拉长,我是越来越不愿回归,回归到儿时的家乡。
(2)儿时的家乡,我那穿开裆裤的地方。那口井还在,那井中有我儿时的倒影;还有那一方小小的有一块青石伸到中央的池塘。
(3)儿时的家乡。那条伸向自留地的小路还在。自留地在对门的山脚下。那地里的茄子辣椒还经常在梦中生长。那又甜又脆的菜瓜,那长长的丝瓜……那自留地的旁边,也有一口小小的池塘。有一次,我在去自留地的路上,狠狠地摔了一跤,一粒石子趁我不留神,就钻到我膝盖的肉里面去了。至今,疤痕还在。每年的某一个日子,便隐隐作痛。仿佛是在提醒我,提醒我别忘了,别忘了儿时的家乡。
(4)那怎么能忘得了呢?还是在那条小路上。有一次,我被蛇咬了。我大声地哭。父亲听见了,便发疯似地跑,跑到了我的身旁。他跪了下来,抱住我的脚,然后用嘴猛吸,猛吸我那被蛇咬过的伤口。他要用口把我体内的蛇毒吸出来。后来我才知道,那有多么的危险。那危险是要命的。可以吸,但先要在口中噙满酒。父亲并非不知道,但他怕耽误了时间,儿子便是他的命啊!现在想起来,我都怕,怕父亲就那么一下,就倒在我的身旁。还有对面的那座山,我曾在山上打柴,不小心惹恼了一窝黄蜂。黄蜂很不客气地在我的头上狠狠地咬。我无法忍受,抱着头,痛得从山上滚了下来。什么叫捅了马蜂窝?那经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5)家乡那老房子,现在变成了一丘田。田里长年累月地长着草。可我只要一闭上眼睛,那老屋便在我的眼前出现。我家的门前有一大一小一方一长两个粪氹,两个粪氹的中间是一条填满了沙子的路。路是通向井和池塘的,也是通往上屋下屋和对门山上的。我家那房子,只有一间睡房是方正的。堂屋只有一半。另一半是邻居章家的。我和章家一个同龄的孩子经常为了堂屋的分界线而吵架。我们用石子或镰刀在堂屋的正中划来划去。厨房是一头宽一头窄的。有一个火塘,我们叫炉子,在墙边。父亲就是在那火炉的旁边,无数无数的夜晚,他一边抽着烟,一边和我说着三国、水浒和西游;说着薛刚反唐、罗通扫北;说着岳飞,说着瓦岗寨的程咬金;说着甘罗十二为丞相、杨六郎斩子……我恨唐僧,因为他在孙悟空的头上戴了金箍。孙悟空是那么地可爱和义气,可唐僧还是那样不辨是非,滥用职权,直把孙悟空折磨得痛不欲生在地上打滚。我甚至因孙悟空而哭。每当这个时候,父亲便会放下烟袋,把我搂在怀里,安慰着我。母亲呢,母亲就在旁边笑,说我是宝崽。
(6) 近乡情更怯。我是怕,怕碰了故乡那根美好的琴弦,我怕那琴弦会忽然地弹出我难以承受的乡愁。我还怕,怕不小心,又被什么撞了我的膝盖,因我的膝盖上还有着那一触便隐隐作痛的内伤。
(7)家乡,我那儿时的家乡。我真的不敢轻易地回归。但我又忍不住,忍不住经常地,经常偷偷地想……
(2011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通读课文,说说儿时的“我”在家乡有哪些难以忘怀的经历?
结合课文,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
①那地里的茄子辣椒还经常在梦中生长。
②怕碰了故乡那根美好的琴弦,我怕那琴弦会忽然地弹出我难以承受的乡愁。
文章开头第3段写道:“儿时的家乡……那又甜又脆的菜瓜,那长长的丝瓜”,现在则是“田里长年累月地长着草”,这里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作者明明思乡心切,可为何又说“我是越来越不愿回归,回归到儿时的家乡”、“我真的不敢轻易地回归”呢?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糊涂一世
(俄)阿纳托利·特鲁什金
一个星期天。我岳父岳母来了,我们吃过午饭后就坐在一起聊天,像其他人一样,谈论着社会上的贫困、犯罪、盗窃、政府不作为等等问题,我们都认为,生活中的丑恶比比皆是。
我说:“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站出来大声地说真话,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地嘀咕。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敢实话实说,生活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黑人,西装革履,后面还跟着6个人,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摄像机。
那个黑人走上前来叽里咕噜地朝我说了一堆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这时钻出一个翻译来:“这是糊涂国国王糊涂二世。他说祝您家里永远阳光灿烂,好运连连,财源滚滚。”
我赶紧道谢,然后又问他们有什么事。翻译回答说:“国王想拜访一下普通的俄罗斯家庭,看一下俄罗斯的普通家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翻译说完,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一个小首饰盒。
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件小礼物,而完全是出于礼貌才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我说:“那快请进吧。欢迎您的到来。”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我们家这几口人傻乎乎地对着人家频频点头。
最后大家终于落座了。国王左右环顾了一下说:“您的家不太富裕啊。”
你看,他来之前我们正抱怨着呢。他这话说得多是时候啊。但我总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吧?于是我说:“怎么不富裕?对一个一口之家来说足够了。”
国王马上就问其他那些人都是谁。我灵机一动,指着岳母说是我的仆人,指着岳父说是我的司机。我老婆一听就撅起了嘴,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
“这几个人嘛,是我的按摩师和她的孩子们,他们来看看我。”我最后指的是我的老婆和孩子。
国王一听大吃一惊,差点跳了起来。他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大小房间又都查看了一番。
“您就一个人住?那您不在家时,不怕家里的东西被偷吗?你们这儿没有小偷吗?”国王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摇着头说,根本就没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我说:“我们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来都不关门,白天黑夜门都开着,谁爱进谁进。从来没发生过盗窃的事。”
“噢,”国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睁得大大地说,“可在我们国家到处都是小偷。甚至你走在街上,裤子都有可能被人扒去。”
这次换我们故作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我说:“怎么这样呢?这也太野蛮了!这是什么传统啊?在我们这儿,你出门前在地上放100卢布,逛一圈回来后,钱还在地上呢。”
我的话让国王大惊失“色”,差点没变成白人。随后他又小心翼翼地问:“那你们偷国家的东西吗?”
我回答说:“在我们俄罗斯,偷国家的东西还不如上吊呢!谁要是偷了国家的东西,谁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说不定还会被杀了呢。”
我刚说到这儿,国王起身就往外跑,他的保镖们最后把我们家又检查了一圈。
国王要告辞了,我对他说:“您用不着为那些小偷小摸的事烦心。您的国家跟我们国家没法比。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我相信您的国家盗窃抢劫的事也会越来越少。”他们终于走了。
他们走后,我们全家对刚刚发生的这件事又感慨了一番。半个小时后,我们才想起来去别的房间看看,这时大家才发现,家里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我拿过那个小首饰盒一看,首饰盒的底部用俄语写着一行字:“我是糊涂二世,你是糊涂一世……”
面对“糊涂二世”的发问,“我”连连说谎。试分三点概括“我”说了哪些谎话。(3分)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表达这一意思的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小说以“糊涂一世”为题,“糊涂一世”在文中有何含义?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常想一二
①想起霍金,眼前就浮现出这位杰出科学大师那永远深邃的目光和宁静的笑容。世人推崇霍金,不仅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②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同情地问:“
③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肃静。
④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⑤心灵的震颤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涌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⑥人们深受感动的,并不是他曾经的苦难,而是他直面苦难时的坚定、乐观和勇气。人生如花开花谢、潮涨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乐。如果谁总自以为失去的太多,总受到这个意念的折磨,谁才是最不幸的人。
⑦由此,我不由地想起了“常想一二”这句人生箴言。
⑧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
⑨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幅对联。上联:不思八九;下联: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⑩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终以那份豁达与坚忍去化解并超越苦难。
⑾常想一二。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
⑿常想一二。毕竟,决定生命本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常想一二”中的“一二”在霍金的眼里具体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上下文,请你设想一下第②段中空缺处应填的内容,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杜甫很忙”的主题阅读
一幅普通的语文课本插图,最近被网友涂鸦成“杜甫很忙”系列,让诗圣杜甫瞬间成了“微博红人”。对此,各方褒贬不一。
(1)上初二的小姑娘韦果说:“在学习累了的时候,我们班上的同学都会‘修改’课本上的插图,还会在课间互相交流、比赛。除了杜甫,课本里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的插图,还有历史课本里的帝王画像都成为同学们的素材。班里一位学美术的同学已经成为大家的偶像,他画的插图好玩又有创意,大家都爱看。”
(2)网友“李金磊”则煞有介事地写了一封信给杜甫,向其解释了恶搞他的原因:“您不知道,准备高考的日子是非常痛苦的,是非常难熬的,所有人都压力非常大,这时,人们会通过涂鸦来发泄情绪,以此缓解压力——”
(3)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发,你若是见到自己的照片被集体恶搞,你还能仰天大笑,赞曰:妙哉妙哉?若是见到自己的父母祖先的照片被涂鸦,你不会觉得愤愤然吗?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自己一世忧国忧民,最后却落得这般凄惨,如何不教人伤感?
(4)在语文教师邹良看来,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今后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文化、尊重他人,引导他们正确认知真善美。
(5)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说,从表面上看,虽然这只是学生随意涂鸦,把插画重新画了一下,但其中一些恶搞,甚至是丑化杜甫形象的图片,折射出校园道德教育的缺失。
(6)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说,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如果是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底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
(7)探析“重塑杜甫”何以成势?有些要素注定不可忽视:其一,它承载了一代人对求学岁月的回忆,“涂鸦行为”以及“涂鸦作品”,可视作唤醒尘封岁月的刺激符号;其二,它流露出一股“去严肃化”倾向,联想到“语文教育”一贯的生硬、刻板印象,周期性的“反智”与宣泄实难避免。那种穿越历史的思维跳跃,只是让古代的诗人戴上了现代的面具,让诗人的凄苦形象换作了今人的喜感想象。没有对杜甫人文情怀的否定,没有对杜甫诗作精神的颠覆,网友们集体给沉寂了千年的杜甫形象升级换代,或许是课堂上思想走神后的天马行空,或许是网络间娱乐无极限的超然发挥,都不能将其视作蓄意的亵渎和对古人的不敬,以至于因为恶搞而会扰乱杜甫千年的精神安宁。

假如你是“百度知道”的编辑,请你综合以上信息和图片所示,写一则“杜甫很忙”的条目概要,以便简要地向网友介绍该信息。(字数在100字左右)
根据前三条内容,学生和网友认为“杜甫很忙”的产生,有哪几方面的原因?请加以简要概括,分点说明。
根据后四条内容,语文教师和专家、学者们认为“杜甫很忙”现象,反映了哪些深层次的问题?请加以概括,并请以自己的理解和例子提出自己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