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    ②陟罚臧否(       )
③征求不(       )              ④欲清净(       )
翻译句子。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解释不同的一项(   )

A.志犹未征求不 B.夙夜忧叹故夙夜孜孜
C.遂致灭此诚危急存之秋也 D.然志未已夫治国栽树

下列各句对甲乙两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前向后主刘禅所提的治理国家的建议。
B【乙】文是唐太宗谈自己的治国之道,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C【甲】文从天下形势着手,以说理为主,采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D【乙】文是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隋炀帝治国的事例,并采用现身说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是【】

A.一或尽粟一石 /不饱,力不足
B.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之不能尽其材
C.虽有千里之/ 安求其千里也
D.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 似游者相乐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才美不外见
概括“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可用原文)
文言虚词“也”大多放在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品读全文,选一段,结合内容谈谈句尾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言文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色愈恭,礼愈:____________  (2)其欣悦:____________
(3)烨然若神人:____________    (4)略无慕艳意:____________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用课文原文回答从文章第一段看,作者通过自己的勤奋、守信和虚心的态度克服了求学过程中的哪两个现实的困难“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2分)
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3)诚不可缺诚:(4)卒亡天下卒: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3题。
义犬救主
华隆好弋[1] (yì)猎。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方苏。隆未苏之前,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太平广记》
短文注释:[1]弋:射。[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3]后:以后有一次。[4]咋:咬。[5]闷绝:窒息。
解释加点的字
(1)华隆弋猎() (2)犬咋蛇死焉()
(3) 二日苏( ) (4)隆闷绝地()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

课内古文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之所向,则千或百或:或者 B.做青云白鹤观:景观
C.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 D.出神,不觉讶然一惊方:正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作者常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童趣》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并要善于想象,善于思考,让童年的乐趣,重返其中。
B.《童趣》中不论是“鹤唳云端”还是“庞然大物”都是幼年作者的错觉所造成的。
C.作者以一颗天真的童心作为出发点,运用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使形象显得十分逼真,全篇洋溢着新奇烂漫的情趣。
D.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即物自身所有,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