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 窥谷忘:同“反”,返回
C.有时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 横上蔽:树木
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势竞上:凭依 皆生树:耐寒

翻译句子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       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      的特点,反映出作者               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               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谢安赴宴
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之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桓温、谢安、王坦之:均为人名。伏甲:埋伏士兵。 ②因此:趁此。③洛生咏:晋时洛阳一带的读书人吟诵诗文的音调。④趣:通“促”,立即,赶快。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当作何()(2)相与前()
对划线句“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B.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C.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D.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桓温“伏甲设馔”的目的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本文通过对谢安、王坦之两人赴宴中的不同表现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谢安的气度和品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黄生借书说(节选)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ƒ为一说,使与书俱。
《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故有所览辄省记。
上文第段作者以自己读书的亲身经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释①缉:装饰边沿。②鬻:卖。
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1)郑人有欲买者()(2)曰()
(3)木兰之柜()(4)缉翡翠()
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3分

A.而置之其坐 B.而忘操之 C.反归取之 D.为木兰之柜

翻译句子。4分
(1)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由乙文的内容可提炼出的一个成语故事是,你从该寓言故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马说(19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本文的作者是代的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 见:
(3)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等:
(4)马也 是:
翻译下列句子。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的句子回答)
本文短小精悍,通篇运用寄托了作者之情 。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与太子同至其第②,指衡山公主③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注释: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② 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
③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④叔玉:魏征之子. ⑤薨(hōng):公侯死称薨。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郑公魏征(2)并为
(3)可衣冠 (4)朕一鉴矣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2)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
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