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注】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丙】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
元十六年二月,崖山战败,秀夫携少帝奔走,罹①难遇坎,不止一日,然见国运破亡,人羸②胄③歪,乃喟帝曰:“国负鞑靼④诮⑤欺,不啻⑥参九日,今兵蹷⑦崖山,百千壮士毁于一朝,微臣无能,谟⑧失谋落,无力报国,吾心决矣,愿负陛下,投海殉国,不落鞑靼之俘。”
少帝闻言,不甚解意,悲而泣曰:“吾祖百年磐基,今仗余也,求丞相大能,救吾于水深火热,救社稷于刀山火海。”
秀夫听闻,忿恚叱曰:“鞑虏之军,近在咫尺,何其多言也。陛下苟贪生求存,独株松柏愿永插盘古血!”
少帝闻言,转悲从容,曰:“多谢丞相教诲,今社稷败鄙之手,有乖⑨先祖,冀先祖勿怪罪矣,待至黄河,见先祖赎其罪也。”遂畔爬秀夫之躯,秀夫视少帝如此,大笑一声,挥泪堕海,君臣二人,随泪逝海,无怨无悔。 (节选自《陆秀夫之死》)
【注】①罹[lí]:遭受苦难或不幸。②羸[léi]:衰弱。③胄[zhòu]:头盔。④鞑靼:南宋时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称呼。⑤诮[qiào]:责备。⑥不啻[chì]: 不止,不只。⑦蹷[jué]:同“蹶”,倒下,跌倒。 ⑧谟[mó]:计谋,策略。 ⑨乖:背离、违背 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2)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3) 今谓人曰 (4) 救社稷于刀山火海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不甚解意 |
B.万事莫贵于义所恶有甚于死者 |
C.故不为苟得也陛下苟贪生求存 |
D.而杀子之身悲而泣曰 |
翻译下列句子。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⑵愿负陛下,投海殉国,不落鞑靼之俘。
【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___ _________这个比喻来阐述_______ ______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____ __________,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_____ _______ 的中心论点; 【丙】文中,陆秀夫的行为印证了甲文中
(用原文语句填空)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宽厚刘宽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宽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注释:齐:治理亭传:乡间客舍。亭,秦汉时乡以下的行政机构。传,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随所刑()罪(2)吏人有过()
(3)灾异或见()(4)引躬()克责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选文中刘宽的“宽厚”体现在哪些事上?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 又何间焉()(2) 弗敢专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亲戚畔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 分)
文中描写秦王从“怫然怒”到“色挠”的脸色变化有何作用?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文言文阅读(共9分,每题3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头抢地耳(撞) | B.亦免冠徒跣(白白地) |
C.徒以有先生也(只) | D.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
下列“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
C.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D.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
下列句子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译文:公子可曾听说过天子的愤怒吗? |
B.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译文:专诸被王僚刺杀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
D.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
译文:如果士兵一定要发怒,将有两人的尸体倒地,血流五步,天下人都穿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