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经济学家的估计,1500年、1600年、1700年,就人均GDP而言,中国三年均为600,英国分别为796、906、1056。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陷于停滞未取得任何发展 |
| B.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落后于英国 |
| C.工业革命是英国人均GDP增加的主要原因 |
| D.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中国 |
有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对上述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评价历史人物要立足于现实 |
| B.历史人物只有在成为历史后才可以评判 |
| C.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只有经历较长时间才更为客观 |
| D.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一定要遵循一分为二的观点 |
1912年初,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写道:“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其中“无效”的原因是
| A.科技落后的制约 | B.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 |
| C.官僚资本的垄断 | D.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
马克思说:“现在,工业上的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所以殖民制度在当时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所说 “现在”是指
| A.新航路开辟以后 | B.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
|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D.第三次科技革命后 |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
|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
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局(征收茶税的机构)具详,……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上述材料说明
| 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
| B.中国的出口性农副产业无法掌控自身命运 |
| C.中国经济未被真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 D.西方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