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等著作。……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察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讲富强、救危亡,惟用西洋之术。……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他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中国民族精神发生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的积极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
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
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请回答:
(1)材料一这段话是谁提出的?当时这个国家面临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的?这里所说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指什么?如何理解“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6分)
(2)材料二这段话是谁说的?面对这个错误.他是如何作出政策调整的,这一调整的最
重要意义是什么?(5分)
(3)在哪次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经济体制转变的最根本转变是什么?(3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回答:
结合史实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5分)
材料二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三见右图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特点?请分析出现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演变。据此请回答:
(1)二战后两极格局确立的原因有哪些?
 (2)两极格局中存在着哪些基本矛盾?
(3)促使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原因有哪些?
(4)当前国际形势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最终结果怎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是怎样竞相争夺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外各种政治力量对“九·一八事变”分别采取了什么态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