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巴黎公社使欧洲的人们对社会革命感到恐惧,建立在传统的社会共存基础之上的整个社会关系,有可能在革命力量的冲击下毁于一旦。当时,社会问题表现出了它的严重性,社会冲突可以使一致的民族四分五裂,使政治和经济制度陷于混乱。
材料二 广泛的民间结社可以是政党、工会、合作社和各类联盟。的确,在1871年之后,欧洲各国政府越来越难以否认公民们有权建立或参加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社团。
——摘自【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
(l)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19世纪后期的欧洲出现了怎样的政治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的中国、日本和西方各国,其关系就如同这张三、李四、王五一样。日本人缺乏深厚的文明基础,自量不可能挡住西方文明大潮大浪的冲击,只好全盘接纳。在这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指责日本人缺乏民族主义精神。相反,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日本人也像中国人那样,死抱着自己的传统不放,可以断言,他们身上留下的伤痕比起中国人来会更多更深。
材料二抵御虽然可以给文化的交汇增加困难,但终挡不住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相反,越是抵御,抵御者所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所留给自己的伤痛就会越重。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对西方文明在抵御中被迫逐渐接纳同时又在接纳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抵御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行程中,中国人抵御西方文明所持的盾牌自然是正统的儒家思想。用孔孟之学反对西学,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条反对社会变革。其结果,不是将中国引向社会发展的正道,而是导人歧途。
材料三19世纪中叶,由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主义壮举,引来了英人的坚船利炮。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满清王朝“天朝上国”的声威扫地,也使国人“神明华胄”的荣光顿时暗淡下来。尽管不少的守旧人物依然抱着“祖宗之法”、“夷夏之辨“之类的信条不放,但西人炮火的威胁和《南京条约》的耻辱迫使国人不得不从”天朝上国“的梦乡里觉醒过来,承认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相比具有优越性。林则徐、魏源等人就是第一批觉醒过来的人。
阅读后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的全盘接纳西方文明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在日本的近代日本的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合理性。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时期以来,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也知道是他决定着一切国家大事,他的同僚们实际上不过是他的下级。因此,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开始更多地采用了机器生产。到1812年,国内已有200多家机械纺纱厂。1811年,工业生产总额比1789年提高50%。在农村由于消除了封建关系,农业发展也很快。实行了轮耕制,采用了新品种,扩大耕地面积。……畜牧业尤其是牧羊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城市的资本又纷纷向农业渗透,加速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王铭《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材料三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能够在法国加冕称帝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三以及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美国《独立宣言》比法国的《人权宣言》早13年……马克思称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充满着革命精神,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告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摧毁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基,将人民主权首次贯彻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建国实践中。
材料三 1904年,孙中山撰写并公开发表了自投身革命以来的第一篇对外宣言——《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仿照《独立宣言》,孙中山也在文中列了十几条清朝封建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犯下的罪行。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概括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阐述的的重要思想。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继“大化改新”之后的历史性转折,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则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提出“以淘汰无用之杂学,开导文艺长进”之方向为目的……日本天皇于于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敕语的中心是忠与孝,以之为“国体的精华,教育的渊源。”……强令师范教师学生住在宿舍,并授学生以兵式体操。抑有甚者,以现役的陆军上校山川浩为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学生寄宿的学校生活则采用陆军的内务班制,推行灌输师范生的军队式组织。……适龄儿童上学都是强制性的,甚至专门作了“就学牌”,以示区别,并由警察督促带牌儿童去上学。有的县还制定罚规,处罚不送适龄儿童入学的家长。……在明治十一年,有81.1%为士族阶层弟子,又至明治十八年为止的毕业生中,札幌农学校有75.7%,东京商业学校有52.6%为士族弟子。在女子教育创办初期,东京女子师范学校也只是专门收容贵族的女子。女子的教育内容也多为儒家之类思想。
材料二由于明治政府的积极提倡教育的普及,工场劳工的教育程度明治三十年,文盲率估计有38.2%,而寻常小学毕业者,只不过占12.2%,但是降至大正八年(1919年)的全国调查,文盲率只有8.8%。……
不断的接触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日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八七五年小学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三十五点二,一八八五年达到百分之四十九点六,一八九五年达到百分之六十一点二,一九零五年达到百分之九十八点五,一九二五年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四。……改革后建立的学校以培养各级官吏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材为宗旨,并引进了以“能力主义”为基础的近代考试制度,从而为士族以外的各阶层国民提供了各种发展的机会和可能。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近代民权思想逐渐成为影响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所谓非法之法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洋务派代表之一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指出“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且必将劫掠市镇,焚毁教堂,吾恐外洋各国必借保护为名,兵船陆军深入占踞,全局拱手而属之他人。是民权之说固敌人所愿闻者矣……昔法国承暴君虐政之后,举国怨愤,上下相攻,始改为民主之国。我朝深仁厚泽,朝无苛政,何苦倡此乱阶,以祸其身而并祸天下哉?……考外洋民权之说所由来,其意不过曰:国有议院,民间可以发公论达众情而已。但欲民申其情,非欲民揽其权。译者变其文曰民权,误矣。美国人来华者,自言其国议院公举之弊,上挟私,下偏徇,深以为患,华人之称羡者,皆不加深考之谈耳。近日摭拾西说者,甚至谓人人有自主之权,益为怪妄。…… ”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害民智为第一要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凡国必风气已开,文学已盛,民智已成,乃可设议院,今日而开议院,取乱之道也。”
材料四孙中山认为“世界的潮流,由神权流到君权,由君权流到民权,现在到民权,便没有方法可以反抗”。 ……他说:“余之从事革命,以为中国非民主不可。其理由有三:既知民为邦本,则一国以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满洲之人入据中国,使中国民族处于被征服之地位,国亡之痛,二百六十余年如一日,故君主立宪在他国君民无甚深之恶感者,独或可暂安于一时,在中国则必不能行……中国历史上之革命,其混乱时间所以延长者,皆由人各欲帝制自为,遂相争相夺不已。行民主之制,则争端自绝,此自将来建设而言之者也。有此三者,故余之民权主义,第一决定者民主。”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认为理想的君、臣、民关系是什么?为实现以上政治理想,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方案?分析黄宗羲与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权之说在近代中国逐渐传播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归纳张之洞反对民权之说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比较孙中山与梁启超民权思想的不同,依据材料四,简要评述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