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日光下澈( ) ⑵悄怆幽邃( )
⑶念无与为乐者(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下列各组中,两个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不可知其源——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B.乃记之而去——局促一室之内 |
C.以其境过清——不以游堕事 |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微颔之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文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和甲文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写到景物的“影”,作用有何不同?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小石潭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记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的人,同是寄情于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选自《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1)沿溯阻绝(2)虽乘奔御风
(3)上下一白(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索笔疾书执所书问曰 | B.丞相自若也若听茶声然 |
C.汝胡不早问燕山胡骑鸣啾啾 | D.侄罔然而止罔不因势象形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2)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⑾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⑿,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⒀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⒁所闻,皆叹惋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仿佛若有光( ) ②屋舍俨然( ) ③阡陌交通( )
④寻病终 ()5处处志之( ) 6欣然规往()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词。
⑴缘溪行() ⑵便要还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下列“之”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 |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具答之 | D.闻之,欣然规往 |
如果让你长期住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里不出来,你愿意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填空。
《陈涉世家》选自,它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鲁迅赞誉为“,。”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会天大雨 (2)失期,法皆斩
(3)死国可乎(4)为天下唱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天下苦秦久矣。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明自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 |
C.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怀念,并立志替二人报仇。 |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
这次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导火索,陈胜、吴广还会起义吗?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甚异之(2)具答之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1)交通:古义:今义:
(2)妻子:古义:今义:
(3)绝境:古义:今义:
(4)无论:古义:今义: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后遂无问津者。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进行了描写?
你对文中“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如何理解?
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可是作者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请想一想并写出作者写作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