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夜
①那是一个飘雪的冬夜。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父亲仿佛看出了我的怨气,说:“今晚一定能捉住那个贼。”
②“不就几捆稻草吗?大半夜还出来受冻!”我没好气地说,我总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
③“你说的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
④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
⑤草堆洞里虽然比外面暖和了许多,但绝比不上家里,更比不了暖和的被窝,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今晚不会有贼了吧?”我说——我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
⑥不知过了多久,雪停了,却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我正要推醒父亲回家,却见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边慢慢移来。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
⑦“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小个子低声对大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天啊,她不是孩子,是矮婶啊!我忘记了推醒父亲,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
⑧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重地滑倒在雪地里。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小江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寒风中,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小江上身穿一件破棉袄,下身是一件旧单衣,而矮婶上下身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
⑨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小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小江却犹豫着说:“娘,再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矮婶看看草堆,摇着头说:“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
⑩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上了三四丈开外的母子俩身上。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
⑾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⑿呼呼的北风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小江更是吓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
⒀“是矮婶。”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
⒁“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们算账……”
⒂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⒃“哎,老天造孽啊!”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
⒄“是桂香啊?”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火。”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
⒅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的门口。
⒆又是一个大雪夜,送草回来,我很快地进入了梦乡,梦中依稀看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片连着一片,郁郁葱葱,蓬蓬勃勃……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 请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答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下面语句。
(1)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呼呼的北风已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长亭古韵
游览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时,时常与亭不期而遇,在游赏之余,我们还可以走进亭中,坐下来切身体味一番亭给我们带来的古典韵律之美。
亭最初并不是指建筑,而是指一种行政建制。秦汉制度规定,十里一亭,十亭为一乡。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专指建筑的亭子是后起之义,比如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于泉上者”中的亭。至少在东晋时,已经有这样的亭子出现,《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这里的“新亭”即是“亭子”的意思了。更为著名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那篇《兰亭集序》中提到的“兰亭”,亦此类也。《园冶·屋宇》说:“《释名》云:‘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意思是,亭的主要功用是供人停留、休息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主要功能又有很大的延伸,包括游赏、休憩、宴集和送行等。
我国有许多名亭,绝大多数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名字。这些不同凡响的名字。反过来又为本已很有名的亭子增添了光彩。这些名亭的名字大体上可分为四种“风格”。一是对亭周围景物的高度概括或写实。比如苏州拙政园的四面荷风亭、塔影亭、苏州虎丘的三泉亭、避暑山庄的北枕双峰亭、曲水荷香亭等。二是亭名表达了亭的建造者或主人的情趣、志向等。比如沧浪亭,取《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湖南岳麓山的爱晚亭,则取自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三是亭名的风格是写意式的,它们用抽象的字眼表现某种意境。比如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山西晋祠的真趣亭,北京北海的意远亭等等。四是亭名中隐含着一段历史掌故。比如,浙江诸暨浦阳江边堤岸上有一座浣溪亭,亭中有一对联云:“浣纱存古迹,救国出真人。”一望而知是纪念春秋时越国大美人西施的。
与其他传统建筑相比,亭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虚”。亭不依赖墙,只靠亭柱的支撑(也有少数依墙而建的半亭),此种自由独立的审美特点,中空不倚的视觉效果,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空”与“无”的作用,与老子“当其无,有室之用”的思想相符。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追求清静无为.即要尽量涤除尘世的搅扰烦恼,向大自然无限地贴近,而亭的建造地点和所用材料的随意灵活、用料简省、形式多变,同样体现了道家的精神特质。不论是皇家园林中富丽堂皇的亭,还是私家园林中和山问、水上、路边的亭,其基本的建筑风格都是简与虚,而后者更代表了一种民间的、率性的、清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亭是我国一种司空见惯的建筑,它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今天,虽然亭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已经基本丧失,但它们的美丽身影依然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在山水的胜处,在古典园林的深处,静静地散发着独有的魅力。读了此文,你如何理解“亭”这种建筑的“虚”?
文中提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兰亭”,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标题“长亭古韵”中“韵”体现为:
(1)。
(2)。
别委屈了“玫瑰”
邓皓
书店的朋友打电话说,你要的《大家》到了。我搁下电话就去了。拿到书翻开目录,看到上面有我喜欢的作家毕淑敏的小说,心里就乐上添乐了。
出得店来,猛然发现书店对面原来一家批发冰激凌的小店改成鲜花店了,里面的花鲜艳欲滴。绿里面的红,红里面的紫,紫里面再呈现出黄来,真的要让人灰灰的眼睛都亮起来。
而这时让我心里有些怪怪的是:花店里居然没人。或许是小孩子们都没放学,又或者正是上班时分,所以花店寂然。让那么多花孤寂着,我有些不忍,于是,脚步几乎是不由自主地挪了过去——这时候我去当惟一的顾客,或许这店里所有的花都是为我而开呢!
“先生买花吧?刚刚进的呢!你看你看,哪里还找得到这么新鲜的花?”突然闪现出的一个女孩用左手指指旁边的梯形花架,又侧身用右手点点身后的立式花架。
“多少钱一枝?”我说。
“那要看什么花了,不同的花当然价就不同。先生,你要的是什么花?”
我真没买过花呀。而且,我发现平时常挂在嘴边的花名与眼前红红绿绿的花也对不上号。
但我是认得玫瑰的。我就说:“买玫瑰吧。”为了掩饰我不懂花,我准确地指着眼前的一篮子玫瑰,说:“可以挑的么?”
小姑娘说:“当然可以的,3块钱一枝。”
这么便宜?我有些吃惊。我以为与时尚有关的东西,都不便宜的。所以,除了买书,平时我真的极少去精品屋、鲜花店什么的。
我掏出10元钱来。想了想这个数字与玫瑰的关系,说,就买3枝吧。心里却在嘀咕:如果她找零,我是不要的,这样我就比较绅士,也没屈了她对我的热情。
“男孩买花一般都是送人的。我见过的男孩都这样的。但一般有买1枝的,因为一枝独秀,情有独钟;或者两枝,寓意好事成双,佳人成对;也有买4枝的,那就指四季平安,名扬四海了。但没见过买3枝,3枝算什么呢……”小姑娘娴熟而老道地为我介绍着。
生意人在有生意忙着时,快乐和热情总是遮掩不住的。我想。只是,我有些讨厌她在我面前说“男孩”二字。我知道我这与年龄不太相符的面相让她误解了,于是说:“我给自己买呢!也要规矩的么?”我望着神情有点不太自然的女孩,接着说,“①999朵那是求婚的小伙儿买给恋人的,对吧?”
女孩乐了,说:“你这人真逗!这样吧,也不用再给零钱了,10块钱就给你4枝吧!遇上人多,这样的花要卖5块钱一枝呢!情人节还卖过10块一枝的。”美好的气氛在店里继续弥漫着。
她的话我全信的。因为4枝鲜艳的玫瑰已经用一根礼品带束着握在我的手心了。
我真的心花怒放,而且走出店门时,外面春天的阳光又很好。
“别人买花都是送人的,而你,给自己买花,真没屈了这玫瑰。”我听得那女孩在我的背后说。
这话很哲理呀!我不由得回头看了看那个小姑娘——她正双手撑在玻璃柜台上目送我呢,好一副无邪可爱的样子。而我那10元钱还漫不经心地躺在柜台上。
②这是个真正的卖花的女孩,她也没屈了这鲜花店。我这样想着,就觉得今天的快乐和收获已经是我的心不可盈纳的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起,我家里正好有一只花瓶——那是我去瓷都景德镇采访时友人送的,而且还是名品“三阳开泰”呢!可惜,我放在书橱的底层,一直连包装盒也没开启过。
我真委屈了这花瓶!我心里这样想着,脚下的步子就加快了,嘴里的歌同时也响了。
于是,4枝好看的玫瑰便插在了同样好看的花瓶里。我小小的居室顿时氤氲开了一种久违了的气息。
这天晚上,我倚在床头读着毕淑敏的小说时,我感觉到了4枝玫瑰就在我的床头呼吸着,我心里特别的畅美,我是坐拥在整个春天之上了啊!而这么好的心境的得来,却只是缘于我对生活的一点小小的改变:我给自己买了4枝玫瑰。可见在平时的生活里,我们一定是漠视或者遗失了许多“玫瑰”的。我不禁这样想了。
于是我告诫自己说:我不会再错过和委屈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美丽的事物了,因为给我们带来快乐人生的,往往是生活中俯首可拾的那些“玫瑰”。
(选自《散文》2011年2月期,略有删改)阅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中“玫瑰”的含义。
阅读画线句子①,谈谈作者说这句话有何用意?
阅读画线句子②,想想作者为什么称她是“真正的卖花的女孩儿”。
你如何理解“我是坐拥在整个春天之上了啊!”
通读全文,概括小女孩的性格特点。
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才能不委屈了生活中的“玫瑰”。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我的梦,我的青春!
①在我们家的左面,住有一家砍砍柴,卖卖菜,人家死人或娶亲,去帮帮忙跑跑腿的人家。他们的一族,男女老小的人数很多很多,而住的那一间屋,却只比牛栏马槽大了一点。他们家里的顶小的一位苗裔年纪比我大一岁,名字叫阿千,冬天穿的是同伞似的一堆破絮,夏天,大半身是光光地裸着的;因而皮肤黝黑,臂膀粗大,脸上也象是生落地之后,只洗了一次的样子。他虽只比我大了一岁,但是跟了他们屋里的大人,茶店酒馆日日去上,婚丧的人家,也老在进出;打起架吵起嘴来,尤其勇猛。我每天见他从我们的门口走过,心里老在羡慕,以为他又上茶店酒馆去了,我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同他一样的和大人去夹在一道呢!而他的出去和回来,不管是在清早或深夜,我总没有一次不注意到的,因为他的喉音很大,有时候一边走着,一边在绝叫着和大人谈天,若只他一个人的时候哩,总在噜苏地唱戏。
②有一天春天的早晨,我只一个人立在门口,看有淡云浮着的青天。忽而阿千唱着戏,背着钩刀和小扁担绳索之类,从他的家里出来,看了我的那种没精打采的神气,他就对我说:“鹳山后面的盘龙山上,映山红开得多着哩;并且还有乌米饭(是一种小黑果子),彤管子(也是一种刺果),刺莓等等,你跟了我来罢,我可以采一大堆给你。你们奶奶,不也在北面山脚下的真觉寺里念佛么?等我砍好了柴,我就可以送你上寺里去吃饭去。”一听到了这一个提议,我自然是心里急跳了起来,两只脚便也很轻松地跟他出发了,并且还只怕有人要出来阻挠,跑路跑得比平时只有快些。一路上,这样问问,那样谈谈,阿千真象是一部小小的自然界的百科大辞典,(批注1)而到盘龙山脚去的一段野路,便成了我最初学自然科学的模范小课本。
③上山的路旁,一拳一拳象小孩子的拳头似的小草(甲),长得很多;拳的左右上下,满长着了些绛黄的绒毛,仿佛是野生的虫类,我起初看了,只在害怕,走路的时候,若遇到一丛,总要绕一个弯,让开它们,但阿千却笑起来了,他说:“这是薇蕨,摘了去,把下面的粗干切了,炒起来吃,味道是很好的哩!”
④渐走渐高了,山上的青红杂色,迷乱了我的眼目。阿千教我在一块大石上坐下息着,他一个人穿了一件小衫唱着戏去砍柴采野果去了;我回身立在石上,向大江一看,又深深地深深地得到了一种新的惊异。A
⑤我一个人立在半山的大石上,近看看有一层阳炎在颤动着的绿野桑田,远看看天和水以及淡淡的青山,渐听得阿千的唱戏声音幽下去远下去了,心里就莫名其妙的起了一种渴望与愁思。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大起来呢?我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到这象在天边似的远处去呢?到了天边,那么我的家呢?我的家里的人呢?(批注2)同时感到了对远处的遥念与对乡井的离愁,眼角里便自然而然地涌出了热泪。到后来,脑子也昏乱了,眼睛也模糊了,我只呆呆的立在那块大石上的太阳里做幻梦。我梦见有一只揩擦得很洁净的船,船上面张了一面很大很饱满的白帆,我和祖母、母亲、阿千等都在船上,吃着东西,唱着戏,顺流下去,到了一处不相识的地方。我又梦见城里的茶店酒馆,都搬上山来了,我和阿千便在这山上的酒馆里大喝大嚷,旁边的许多大人,都在那里惊奇仰视。
⑥这一种接连不断的白日之梦,不知做了多少时候,阿千却背了一捆小小的草柴,和一包刺莓映山红乌米饭之类的野果,回到我立在那里的大石边来了;他脱下了小衫,光着了脊肋,那些野果就系包在他的小衫里面的。
⑦他向寺里看了一眼,对我说:“他们在烧中饭了,大约离吃饭的时候也不很远,我还是先送你到寺里去罢!”
⑧我们到了寺里,祖母和许多同伴的念佛婆婆,都张大了眼睛,惊异B了起来。阿千走后,她们就开始问我这一次冒险的经过,我也感到了一种得意,将如何出城,如何和阿千上山采集野果的情形,说得格外的详细。后来坐上桌去吃饭的时候,有一位老婆婆问我:“你大了,打算去做些什么?”我就毫不迟疑地回答她说:“我愿意去砍柴!”
⑨故乡的茶店酒馆,到现在还在风行热闹,而这一位茶店酒馆里的小英雄,初次带我上山去冒险的阿千,却在一年涨大水的时候,喝醉了酒,淹死了。时间是不饶人的,盛衰起灭也绝对地无常的(乙):阿千之死,同时也带去了我的梦,我的青春!
(节选自《我的梦,我的青春》,有删改)
批注1:比喻,把阿千比作百科辞典,写出我对阿千的佩服。
批注2:连续四个问句突出表现我的渴望与愁思。请写出我与阿千性格的一个对比之处,并结合文段加以分析。
请参考文中的批注,在原文甲、乙两处任选一处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加上批注。
我选()句,批注: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文章第⑧段写到“我愿意去砍柴!”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愿?
(2)“冬天穿的是同伞似的一堆破絮,夏天,大半身是光光地裸着的;因而皮肤黝黑,臂膀粗大,脸上也象是生落地之后,只洗了一次的样子。”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方法?这段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A、B两处“惊异”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院长问一位戴眼镜的修女:“你说,卡塔林麽麽,你觉得玛利亚怎么样?”
卡塔林:“这姑娘才好呢……可有时候……”
院长又问另一位修女:“阿格塔麽麽?”
阿格塔:“玛利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
院长转而又问:“索菲亚麽麽,你说呢?”
索菲亚:“哦,我非常喜欢她,可她总是爱闯祸,你们说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问道。
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
修女们唱《玛利亚》:
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亚(唱):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
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准时。
索菲亚(唱):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
贝尔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
卡塔林(唱):就是吃饭挺准时。
贝尔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实就是如此。
众修女(合唱):玛利亚不适合做修女。
在边上好久没开口的玛格丽塔忍不住了。
玛格丽塔(唱):我倒想替她说几句。
院长:“你说吧,玛格丽塔麽麽。”
玛格丽塔(唱):玛利亚总叫我笑哈哈。
玛格丽塔唱到这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修女也一起放声地笑了。“阿格塔:‘玛利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结合本段内的内容说一说,玛利亚“怪”在哪里?
概括说说,在众人眼里,玛利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众修女的议论中,可以看出她们认为玛利亚是否适合做修女,为什么?
从描写的角度看,节选文字是对玛利亚的什么描写?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
(1)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2)这是一个六七岁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撞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3)“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她一边说.一边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
(4)“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
(5)“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
(6)“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
(7)“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8)“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饯去了,我就现在要!”
(9)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直走开了。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也独自安详地做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干这里瞅上一眼。
(10)“妈,我就是想尝尝,那个东西是什么味儿。”
(11)“是……你管它是什么味儿!”母亲见孩子仍然扭着不走,有些急了,“啪”一巴掌拍在孩子子的屁股上。娃子“哇”地一声哭了,猛烈地抽泣着,样子委屈极了
(12)好多双眼睛一下子聚拢了过来,带着惊愕、疑惑、责怪、怜悯、叹息,或者其他别样的神色。这仿佛又是一场热闹,这些人聚拢着,不肯离去。
(13)这时一位衣着光鲜的妇人,走到卖冰激凌的面前.要了两支冰激凌。她把其中的一支给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快步走到哭泣的孩子面前,蹲了下来,把剩在手中的那支冰激凌递给了他。
(14)“给,亮亮,别哭了,妈妈不愿给你买,阿姨给你买。”她摸了摸孩子的脑袋,接着说,“几个月不见,亮亮又长高了!”说完后,她站起来,朝孩子的妈妈微微点了点头,笑了笑,便领看她的孩子走开了。
(15)孩子不哭了,手里举着那支冰激凌愣在那里。一样愣在那里的,还有孩子的妈妈。
(16)走出人群后,那位妇人的儿子也有些不解,他扯住妈妈的衣襟问:“妈妈,你认识亮亮?”妇人说:“不,孩子,妈妈也不认识。”
(17)那你怎么知道他叫亮亮?为什么要买冰激凌给他?”孩子依旧寻根究底,想要弄个明白。
(18)妇人笑了,说:“孩子,不要问这么多了,等你长大后,妈妈再告诉你。”
(19)也许,若干年之后,妇人早已忘了这件事情,而他的儿子也忘记了问母亲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妇人用智慧为那个陌生的孩子付出爱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因为她的这个举动而变得不同寻常。本篇小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_______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2分)
第(9)节和第(12)节中都写到了周围人的反应,这些文字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说说这篇小说结尾的作用。(3分)
当今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但还有许多弱势群体有待关注和帮助。文中这位妇人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不少于80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