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峡》,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疾也以径寸之木 | B.良多趣味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故渔者歌曰故外户而不闭 | D.沿溯阻绝群响毕绝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
(1)略无阙处 (2)乘奔御风
(3)夏水襄陵 (4)或王命急宣翻译下面语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根据文段填空
(1)文中用“ ”描绘了山的雄奇险拔
(2)选文第二三分别写了三峡水的-----美和--------美。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解释句中加点字。
(1)及事讫(2)诸儿复送至郭外(3)遂止于野亭(4)须期乃入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文中的郭伋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 D.扶苏以数谏故,上(秦始皇)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解释加点的词语
(1)或陈于前()(2)妻子不觌()
(3)或至不得行()(4)信乎其似巢也()翻译下面句子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文章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生活情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2)棹数小舟
(3)不亦颠乎?(4)转转不已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求石兽于水中。
(2)尔辈不能究物理。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做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是,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文言文阅读【满分8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河中石兽》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
B.不知其旨也旨:甘美 |
C.竟不可得竟:毕竟 |
D.阅十余岁阅:经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
B.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
C.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
D.“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山门圮于河 |
B.温故而知新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C.暮而果大亡其财马无故亡而入胡 |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二石兽并沉焉 |
对本学期所学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佳肴》开头由美食说到求学,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学习要多向老师请教,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
B.《河中石兽》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
C.《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
D.《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要因感情的亲疏而有所偏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