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每小题两分)
往 事 依 依·于漪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隆,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享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课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文章第一段写道:“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文章最后一段又写道:“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事依依》这篇文章一共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文章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段中说,“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联系田汉的《南归》一诗,说说“这种感情”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到黄河边
①因为写了一篇南方的春天,就有读者要求再写一篇北方的春天,我何尝不愿意呢?作为一个北方人,这个春天在我心里已经藏了几十年,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契机。
②北国之春自然比南边要来得迟一些,而且脚步也显得沉稳。回想一下,我第一次对春有较深的感受是在黄河边上,那时也就20出头。第一个活儿,就是在河套平原的黄河边防凌汛。“凌汛”这个词,也是北方早春的专有名词,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就是冰封一冬的黄河,在春的回暖中渐次苏醒,冰块开裂,漂流为凌。这流动的冰块如同一场地震或山洪暴发引起的泥石流,是半固体、半液体状,你推我搡,挤挤擦擦,滚滚而下。如果前面走得慢一点,或者还有冰冻未开,后冰叠压,瞬间就会陡立而成冰坝。冰河泛滥,人或为鱼鳖。那时就要调飞机炸坝排险了。我就是这样受命于黄河开河之时,踏着春天的脚步走上人生舞台的。
③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奔腾万里,飞流直下,或是壶口瀑布那样震耳欲聋。其实在河套这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闲着时,我就裹一件老羊皮袄,斜躺在河边的沙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它的容颜。南方的春天是从空中来的,春风,春雨,春色,像一双孩子的小手在轻轻地抚摸你。而北方的春天却是一个隐身侠,从地心深处不知不觉地潜行上来。脚下的土地在一天天地松软,渐渐有了一点潮气。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地退融,让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上浮现出一层茸茸的绿意。你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像前几天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终于有一天早晨,当我爬上河提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只出海的舰队。阳光洒在冰块上,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
④不知何时,河滩上跑来了一群马儿,四蹄翻腾,仰天长鸣,如徐悲鸿笔下的骏马。那马儿只要不干活时一律褪去笼头,放开线绳,天高地阔,自由驰骋。尤其冬春之际,地里没有什么活,更是自由自在。眼前这群欢快的马儿,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更多的是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当它们跑动起来时,那翻起的马蹄仿佛在传递着在春风中放飞的心情,而那蹄声直接就是春的鼓点。我心里当即涌出一首小诗《河边马》﹣﹣
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
鬓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⑤时间过去半个世纪,我还清楚地记着这首小诗,因为那也是我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
⑥南方这个季节该是阴雨绵绵、水波荡漾的吧,春天是降落在水面上的。所以我怀疑“春回大地”这个词是专为北方之春而造的。先是大地上的小溪解冻了,唱着欢快的歌;接着是田野里沉睡一冬的小麦返青了,绣出一道道绿色的线;黄土路发软了,车马走过,轧出一条条的印辙;土里冬眠的虫儿开始鸣唱了;河滩上的新草发芽了,透出一片新绿。大地母亲就这样分娩着生命。农历的24节气,是先民大致按照黄河流域的气候来设定的。南方之春,冬还未尽春又来,生命做着接续的轮回;而北方之春是在冰雪的覆盖下,生命做着短暂的凝固、停歇,突然来一个凤凰涅槃,死而复生。你听,“惊垫”的一声春雷,大地积藏了一冬的郁闷之气一吐为快,它松一松筋骨,伸展着身子,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都在猛然苏醒。就连动物们,也在原野上撒欢。人们甩去厚重的冬衣,要下地干活了。地球绕着太阳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春分”点上。
⑦新的一年开始了。
(文/梁衡 有删改)
(1)文章的题目可否改为《北国之春》?
(2)第②段的结尾作者写到“我就是这样受命于黄河开河之时,踏着春天的脚步走上人生舞台的”,请简要分析这个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在第③段中作者将北方的春天称为“隐身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隐身侠”的特点。
(4)请简要赏析《河边马》一诗,并说说作者所感受到的“春的味道”是什么。
(5)第⑥段作者为什么怀疑“春回大地”这个词是专为北方之春而造的?请根据文本简述理由。
(6)文章多次写到南方的春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结合具体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说说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科幻影视新跨越
﹣﹣谈小说《流浪地球》电影改编
①流行文化最能看出社会的心态和国家的气象,《流浪地球》展现出来的强大工业制作能力、有待贯通精进但不容小觑的综合实力,令人充满自豪,对未来充满希望。
②在电影《流浪地球》里,“日月换新天”是实实在在的故事情节。
③太阳即将发生氦闪而爆炸,人类给地球安装上千个巨型发动机,计划用100年时间,将地球推离太阳系,搬家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系。
④这个故事设定如此大胆,在114年的中国电影史上,还没有哪部作品敢于正面直攻这样庞大的命题。近代以前,限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条件,对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终极问题,人类只能以神话、预言等方式面对,进入工业和后工业时代,在载人航天技术实现“一小步”跨越之后,人们开始以科学的态度想象地球和人类命运。
⑤尽管如此,作为现代人的神话,科幻电影要在大银幕上呈现“流浪地球”这样的恢弘想象,仍然是有门槛的:一是要具备强大电影工业制作能力,二是要具备为人类命运担就“舍我其谁”的底气。在这个意义上,以中国视角和硬科幻视听语言讲述人类命运故事的《流浪地球》,至少在中国观众看来,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体验是前所未有的。
⑥科幻片作为一种常见电影类型,此前中国电影人不是没尝试过。近些年来给人留下印象的就有《长江七号》《宝葫芦的秘密》《未来警察》等。但这些作品基本都是软科幻:其科学设定比较浅显,重在趣味性;科幻元素往往仅限于人或未知生物的“起能力”,并不指向人类命运的必然性。还有一些类科幻或者玄幻、神话魔幻题材电影,存在缺乏科学依据等问题。可以说,中国科幻电影还没有“很硬的”先例,《流浪地球》因此在上映之前并不被看好。
⑦《流浪地球》制作团队并没有取巧回避恢弘宇宙场景的直接呈现,而是正面直攻人类“开天辟地”的现代神话。随时崩解的冻原,巨大、复杂又冰冷的地球推进器,厚重的隔离服,巨型的空间站,无论全景还是细节,都有足够的视觉说服力。全片两个多小时,特效场面比比皆是,几乎看不到令人出戏的塑料质感道具和不符合重力规则的运动效果。这对一部科幻片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一旦穿帮,苦心经营的未来感和临场感瞬间破功,影像叙事的基础就瓦解了。
⑧刘慈欣说,好的科幻电影拍得像历史片。我的理解是,科幻电影要有站在未来看现在的恢弘历史感。在这方面,制作团队下的功夫观众是能够感知的,冰封的城市地标建筑,北京市交通管理局温馨提示,卡式电视游戏机,毛笔书写的大红福字,这些精心选择的细节都与未来场景构成了有意味的冲突,使观众在会心一笑中实现沉浸感和临场感。物境营造这个科幻电影最基础部分,是《流浪地球》最硬气的所在。
⑨观看《流浪地球》,有一种被强大视觉推着走的感觉,视觉呈现有足够说服力,也会让人被紧张的命运感所牵引,被中国人勇敢担当画面所感动,看完久久不能平复。
⑩从流行文化最能看出社会的心态和国家的气象,《流浪地球》展现出来的强大工业制作能力、有待贯通精进但不容小觑的综合实力,都令人充满自豪,对未来充满希望。尽管影片尚存一些有待完善提升之处,但对中国观众而言,观看《流浪地球》远比看一部“完美无我”的外国炫酷大片更有意义。
(文/董阳 有删改)
(1)本文首尾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第④段把《流浪地球》放在114年的中国电影史背景中来谈,有什么意义?
(3)请根据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软科幻”和“硬科幻”的理解。
(4)刘慈欣认为好的科幻电影拍得像历史片。你对好的科幻电影的期待是什么?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这里高寒缺氧,本来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而从青海穿境而过的茶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
②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位于日月山下。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在青藏线上的重要的茶马交易场所。
③熬茶,是青海人用茯茶来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融融,还有点咸和花椒味。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有两种颇受河湟人的喜爱: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等等。
④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罐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醇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
⑤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
⑥在熬好的茶里适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膩,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饮料。
⑦从医学角度来说,茯茶还有去油脂油膩、降血压血脂、生津止渴解酒等作用,有降糖和抗衰老等功效。在青海,与当地人一起喝茶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茯茶。
(1)从全文来看,选文的结构形式是 ;主要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2)选文第③段划横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①段说“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句中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4)选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熬茶文化的?
(5)结合选文内容,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 。
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下列各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的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屐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了本文怎样的观点?
(3)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⑥段波浪线句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5)文中第⑥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什么作用?
长江源学校八年级准备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回答问题。
本报讯 为进一步提升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美誉度,让更多文化体育旅游爱好者了解天峻,走进天峻,5月10日,2019徒步中国•全国徒步大会天峻站活动推介发布会在西宁举行。
本次活动是为积极响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决策部署举办的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徒步活动围绕“寻找中国最原生景观﹣探秘神湖之源,朝拜吉祥神山”为主题,这次活动将历时3天,分3个赛段,行程48公里。据悉,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海西州天峻县内徒步爱好者700余人将齐聚天峻,一展徒步运动风采,与天峻进行一场亲密之旅。
(《西海都市报》2019年5月10日,有删改)
(1)阅读上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内容。
(2)根据图片,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写出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
(3)八年级语文教研组准备开展低碳生活方面的知识竞赛,下面的通知在格式和内容方面存在问题,请至少找出两处并改正。
通知
兹定于本周五举行八年级学生“低碳生活知识”竞賽,请各班选派五名学生代表准时参加。
此致
敬礼
八年级语文教研组
2019年5月15日
①
②
③
(4)端午期间,天气晴朗,气温适宜。假如你和家人准备去附近的湿地公园游玩,大家正在为选择哪种出行方式犹豫时,你说:“ 。”听完你的建议后,大家一致决定徒步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