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一剪梅
曹积三
儿时,到了腊月,快过年了,母亲就会坐在炕头,围着火盆,用红纸剪出灿灿的梅花。她剪得很快,霎那间便出现了:一两条俊俏的枝,七八朵绽放的花,三五颗欲放未开的花骨朵,鲜活,灵动,栩栩如生。她边剪边讲着,这花,开时,没有叶,只有花,所以叫干枝梅。
母亲慢声慢语地说:它不像一般的花那么娇气,都是等到刮起了北风,飘起了大雪,漫地一片白了,它才悄默声地,钻出了骨朵,裂开了花嘴。她说,这花,闻着,香喷喷的,香味儿几天不去,就是干巴了,还会散发着奇香。这花呀,除了好闻,还能做药,给人治病……
随着母亲的话音,我仿佛走进了梅林,嗅到了梅的香气,感受到那斑红灿烂的梅花世界。
后来晓得,母亲喜爱梅花,不是平白无故的,竟与她的命运有关。据说,姥姥生她的前夜,姥爷在梦里拾到一枝红梅花。当母亲“呱呱”坠地后,姥爷一看是个闺女,便长长地叹了口气,他忧心忡忡,觉得梦灵验了,认为女儿生不逢时,花应该开在春天,而梅花却偏偏开在寒冬腊月,风吹雪打的,预兆着母亲此生必定命运多舛。
母亲一生确实吃了不少苦。她出嫁后,遇上山东老家大灾,便随父亲下了关东。天灾人祸,贫病交加。她是在害伤寒病的时候,生下了我。自打记事起,母亲天不亮就起床,掌了灯才停下脚,天天如是,日复一日;她那双手,操持家务,缝缝补补,锄地种菜,养鸡喂鸭……从不闲着;可不管日子过得有多难,从不愁眉苦脸。刚强,淡定,邻里没有不佩服她的。
任凭苦日子煎熬,那心里却亮堂堂,总是把来日想成一朵花,因为,儿子便是她的希望。
母亲生怕家穷使我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在人前挺不直腰杆。春节时,总要想方设法给我做一身新单衣,套在旧棉袄棉裤的外面,好能给邻居拜年时,与富裕人家的孩子一样新鲜体面。置办这身新衣,是需要她贪几宿的夜,做两双棉鞋,拿到集上去卖,才能换来如许的钱……
她在房前屋后,除了种蔬菜,栽果树,还种了许多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什么芍药、喜粉莲、不等高、胭粉豆、芨芨草、姜不辣、灯笼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盛秋。虽然穷苦,但母亲在精神上给我营造了一种温馨和美丽。
正是母亲的细心呵护,使我心里充满了快乐,从未因为家穷,而觉得比别人矮一头。
母亲识不得几个字,眼光却不短浅;她曾受过裹脚之屈,竟有大丈夫般的宽广襟怀。
平日,母亲炖菜舍不得放一滴油,可为了我晚上读书,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课外书,竟毫不心疼地买了满满一罐子油,供我点油灯。
小学六年级那个寒假里,我在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稿子,当我用得到的全部三元钱稿费,买了20斤苞米面(即玉米面)放到母亲面前时,只见她转过身去,擦拭着眼睛……
也许是为了让儿子在报纸上发表更多的稿子,也许是为了让儿子在报纸上学东西,长见识,母亲竟将她攒了一个多月的鸡蛋卖了,给我订了一份《中国少年报》,后来,又订了一份《中国青年报》。这在当时,不仅左邻右舍,就是全镇,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我被保送读初中,母亲很是高兴。可是读到初三,父亲病重,家里生活难以为继。恰巧,这时学校里,缺少一位代课老师,如果我退学,就可以上班,挣钱养家。母亲急了,执意不答应,她说:“咱上中学,就是为了考高中,将来上大学!”
我没有让母亲失望,随后,考取了吉林大学。
更令人庆幸的是,我和母亲一起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贫穷已经成为沧桑往事。当穷困主宰母亲命运的时候,她不低头,无论怎样的艰难和困厄,她都与之默默地抗争,她是一个不信命的人。她的抗争精神,恰如她喜爱的梅花一样,风中挺立着浩气,雪里舒展着坚强。
也许受到母亲的影响,我也具有了一种梅的情愫。
那一年春节前夕,去成都出差,经北京,到长春,我两次换乘飞机,冒着北方的严冬,捧回了一束梅花。母亲端详着那金灿灿的花朵,嗅着那香气,脸上露出惬意的微笑。那一刻,母亲的脸庞和那梅花好似融在了一起,沁人心脾的梅香弥漫了整个空间。
母亲在她85岁的时候,乘鹤西行了。那以后,我每每见到梅花,就仿佛看见了母亲,望见了她的笑容;每逢春节,母亲那剪梅的情景,恍若眼前。阅读第⑥和第⑦段,概括出作者“从未因为家穷而觉得比别人矮一头”的两件事。
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任凭苦日子煎熬,那心里却亮堂堂,总是把来日想成一朵花,因为,儿子便是她的希望。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赏析。
母亲端详着那金灿灿的花朵,嗅着那香气,脸上露出惬意的微笑。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①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②“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③“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
④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⑤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⑦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⑧“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⑨“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⑩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⑾“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⑿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⒀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⒁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第一段中的两个“闷热”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第六、七段的“暮色四合”“ 一片寂静 ”“暮色苍茫”“大地越来越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⒀段中说“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啜泣”一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又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请分点概括回答。
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1)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2)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能吞能吐”的森林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涨,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地球上的森林有什么功能?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分点概括回答)
第三段中划线词“近百年间”“三分之一以上”能否删去?为什么?
森林遭到破坏以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除了文中介绍的全球气候变暖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恶化?请举出三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她常回忆起八岁以前的日子:风吹得轻轻的,花开得漫漫的,天蓝得像大海。妈妈给她梳漂亮的小辫子,辫梢上扎蝴蝶结,大红,粉紫,鹅黄。给她穿漂亮的裙,裙摆上镶一圈白色的滚边儿,还有鞋头上缀着花朵的红皮鞋。妈妈带她去动物园,看猴子爬树,给鸟喂食。妈妈给她讲童话故事,讲公主一睁开眼睛,就看到王子了。她问妈妈,我也是公主吗?妈妈答,是的,你是妈妈的小公主。
可是有一天,她睁开眼睛,一切全变了样。妈妈一脸严肃地对她说,从现在开始,你是大孩子了,要学着做事。妈妈给她端来一个小脸盆,脸盆里,泡着她换下来的衣裳。妈妈说,自己的衣裳,以后要自己洗。
正是大冬天,水冰凉彻骨,她瑟缩着小手,不肯伸到水里。妈妈在一边,毫不留情地把她的小手,按到水里面。
妈妈也不再给她梳漂亮的小辫子了,而是让她自己胡乱地用皮筋扎成一束,蓬松着。她去学校,别的小朋友都笑她,叫她小刺猬。她回家对妈妈哭,妈妈只淡淡说了一句,慢慢就会梳好了。
她不再有金色童年。所有的空余,都被妈妈逼着做事,洗衣,扫地,做饭,甚至去买菜。第一次去买菜,她攥着妈妈给的钱胆怯地站在菜市场门口。她看到别的孩子,牵着妈妈的手,一蹦一跳地走过,那么的快乐。她小小的心,在那一刻,涨满疼痛。
她回到家,妈妈只是埋头挑拣着她买回来的菜,说,买黄瓜,要买有刺的,有刺的才新鲜,明白吗?她流着泪点头,第一次懂得了悲凉的滋味。
几个月的时间,她学会了烧饭,炒菜,洗衣裳。她也学会,一分钱一分钱地算账,能辨认出,哪些蔬菜不新鲜。她还学会,钉纽扣。
一天,妈妈对她说,妈妈要出趟远门。妈妈说这话时,表情淡淡的。她点了一下头,转身跑开。等她放学回家,果然不见了妈妈。她自己给自己梳漂亮的小辫子,自己做饭给自己吃,日子一如寻常。偶尔地,她也会想起妈妈,只觉得,很遥远。
再后来的一天,妈妈成了照片上的一个人。大家告诉她,妈妈得病死了。她听了,木木的,并不觉得特别难过。
半年后,父亲再娶。继母对她不好,几乎不怎么过问她的事。这对她影响不大,基本的生存本领,她早已学会。她自己把自己打理得很好,她如岩缝中的一棵小草一样长大。
她是在看电视里的《动物世界》时,流下热泪的。那个时候,她已嫁得好夫婿,在日子里安稳。动物世界中,一头母狮子拼命踢咬一头小狮子,直到它奔跑起来为止。她就在那会儿,想起妈妈。当年,妈妈重病在身,不得不硬起心肠对她,原是要让她,迅速成为一头奔跑的小狮子,好让她在漫漫人生路上,能够很好地活下来。第二段说:“可是有一天,她睁开眼睛,一切全变了样。”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第五段说:“她小小的心,在那一刻,涨满疼痛。”此时,“她”在想些什么呢?请结合文意,展开想象,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她”内心所想的内容。
下列句子中的划线文字对表现人物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1)妈妈在一边,毫不留情地把她的小手,按到水里面。
(2)她自己把自己打理得很好,她如岩缝中的一棵小草一样长大。读了上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想?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写一则50至100字的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绝版的周庄》
(1)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倒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2)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3)有人说,周庄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绸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处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4)参加“富贵茶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宝贵企业和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宝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的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春雨中格外亮丽。回头望去,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
(5)想起了台湾的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游,三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的什么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三毛心里其实很孤独。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是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了更深的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叨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
(6)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7)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
(8)忽就闻到了一股沁心润肺的芳香,幽幽长长地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湿润这是油菜花。早上来时,一片一片的黄花浓浓地包裹了古老的周庄。远远望去色彩反差那般强烈。现在这种香气正氤氲着周庄的梦境,那梦必也是有颜色的。
(9)坐在桥上,我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金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请用文中词语概括周庄的形象特点.
见到周庄,作者连叹“我来晚了”。你认为第(2)段这两句话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赵丽宏把周庄的小河比喻成“光带”“彩带”;本文第(7)段却说周庄“睡”在水上,水是周庄的“床”,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两位作家的描写为什么大不一样?
文章以“绝版的周庄”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仍是明代的晨阳吧”,“仍是”指周庄仍保留了古建筑群的原貌,“明代的晨阳”暗示周庄主要是明清建筑风格。 |
B.文章一、二两个自然段直接以“你”代替周庄,将之当做作者的梦中情人直接抒发对周庄强烈爱恋之情。 |
C.“周庄睡在水上”一是点明时间是夜晚,为下文守夜、梦境作铺垫,二是暗指周庄是水乡,又与文章第四段中“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相照应。 |
D.“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是说明周庄连一株移植的花都很刺目,何况“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对周庄“操守能持久吗”的疑虑。 |
E、“慢慢地沉入进去”是说在安静的夜晚,面对周庄的自然、人文景观,使“我”想到周庄的人文历史、超越时间的阻隔,融入到历史的氛围。
F、文章对周庄没有实景描绘,然而它浓郁气氛的营造,极具韵味的渲染,让人更从心灵深处体味到周庄的自然、人文景观之美。
阅读下面A、B两段,回答问题
(A)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B)其实青海湖湖水所以如此湛蓝,因为湖面高出海面三千一百九十七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六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就显得更晶莹明澈,难怪青海湖水蓝得那么美,那么醉人!补出A段的横线上的内容。
A段是按顺序来描绘周庄的,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两次游周庄的印象:
第一次:_________ ____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两段文字都写水,从表达方式上看,A段以为主,综合运用了、___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周庄之水声 的特点,令人神往;B段以_为主,运用了、的
说明方法,的原因。从语言运用上来看,A段讲究生动形象,B段讲究科学准确,你能从两段文字中各找到典型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吗?
A段:
B 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