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19~21题。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①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②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①期:约定。②引,拉。“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3分):( )( )
A.此已丧矣 便索舆来奔丧 |
B.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
C.弦既不调 既薨(《赵普》) |
D.何以都不闻消息 |
都不哭“子猷在兄弟丧亡后,经历了“了不悲”“都不哭”到“恸绝良久”的变化过程,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翻译乙文中划线的句子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文言文阅读。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⑴猛浪若奔 ⑵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⑶潭中鱼可百许头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从甲、乙两文中找出从侧面写“水清”的句子。
甲文:;乙文:。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文言文阅读。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解释下面划线的字:(2分)
一国尽争买鱼: 夫唯嗜鱼: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本文表现了公孙仪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分)
读了上文请你从做人的角度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3分)
文言文阅读。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2分)
(1)居庙堂之高:(2) 吾谁与归: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在当今社会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呢?请谈一谈你的认识。(3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蒙络摇缀(络:缠绕) | B.水尤清冽(冽:清澈) |
C.卷石底以出(卷:弯曲) | D.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B.以其境过清徐喷以烟 |
C.其岸势犬牙差互其一犬坐于前 | D.乃记之而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A.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
B.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写景时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采用是移步换景的的写法,写作中广用修辞,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
C.文中对鱼的描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其写作目的在于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 |
D.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仅写出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
翻译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无从致书以观致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
③色愈恭,礼愈至至 ④邻舍有烛而不逮逮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两文的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的困难的?(每一点各四字)
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