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至于夏水襄陵( ) ②绝巘多生怪柏 ( )
③属引凄异 ( )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文中写景动静结合、张弛相间,可称妙笔生花。请从文中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
文言文阅读 (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世隶耕( ) (2)、未尝识书具( )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即书诗四句(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 幼年的方仲永可以称为“神童”,“天才”,他的过人之处表现在哪方面?用文中语句回答。
方仲永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解释加点词。
(1)泯然众人矣(2)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翻译句子: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⑵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伤仲永》运用表现手法;而《孙权劝学》用形式展开故事情节,两篇文章同样说明了。(10个字内)
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无案牍之劳形( )②未尝不与书俱( )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下列各组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何陋之有 B 渔人甚异之 C 能以径寸之木 D 乃引客就观之阅读[甲]文填空:
[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和“”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用原文填空。(3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4分)
(1)屋舍俨然(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4)具答之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仿佛若有光 |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2分)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土六,而邦大治。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 ()(2)子释之 ()(3)举处土六 ()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视察民众的习惯。即使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即使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 |
B.三年不长翅膀,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视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 |
C.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 |
D.三年不长翅膀,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即使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即使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 |
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