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师川外甥奉议 :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

【注】①奉议:官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②非天质之卑          

③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B.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C.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D.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②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

(4)【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结合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关键信息

学习建议

前提条件

【甲】

业精德成

         

热衷于学习

【乙】

养心探道

第一条建议:②          

第二条建议:③          

全身心投入学习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荀巨伯探病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解释文中加点词⑴值:⑵既:⑶全:
、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败义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
、用简明的语言评价荀巨伯的行为

(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下列各组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陶渊明爱菊 / 无有偶 B.香远清 / 精求精
C.陶后有闻 / 屡见不 D.乎众矣 / 因地制

、翻译句子。(4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理解填空。 (4分)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
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本文主要采用了□□□□的写作手法。
、下面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B.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孤高自诩的生活态度。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一)阅读《伤仲永》一文,完成8---12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就:称:书:扳:
、翻译句子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出两处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分别是。后来又发生和“泯然众人矣。”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填空)
、邑人“宾客其父” 的目的是什么?仲永的父亲为什么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请用1—2句话写出来。

阅读柳宗元《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完成10—12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是

A.百许头(表示数目估计) B.日光下(清澈)
C.水尤清(寒冷) D.而从者(随从)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不正确的是

A.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B.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了远处去了。】
C.犬牙差互【狗的牙齿互相交错。】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下面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文以写景见长,写潭,写树,写水,写鱼,写源头,写岸势,都写出了特点,生动细腻,精美异常。
B.第一段写潭写树。开头以行踪缓缓步入“小潭”,接着紧扣“石潭”写石的变化,突出山水之奇,最后写潭四周的树木,动静结合,语言精练。
C.第二段定点特写,正面写水侧面写鱼。首句突出了水的清澈,次句写鱼在水中嬉戏,一静一动,活泼可爱。
D.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既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又是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的忧伤心情的流露。

(二)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滁:滁州。②及:等到。③修:指欧阳修。④幸:庆幸。
⑤因为:于是就。本:根据。⑥道:称道。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2)便还家()
.下面四个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属予作文记之②遂书名其亭焉。
B.①不足外人道也②所在敌国者
C.①圣人出四海一②乐其地僻事简
D.①有良田美池桑属②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所不至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分析【甲】【乙】 两文段在写作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的相同点。(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