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且中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节选自《出师表》)
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           ②王之蔽甚矣(         )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           ④以先帝遗德(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甲】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说明“                                ”的事实(用原文回答),【乙】文“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中,“内”是指          ,“外”是指          
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甲】【乙】两文共同之处,但劝说的方式各有不同中,邹忌采用了          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          的方式。他们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公文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选自《春渚纪闻》)
【注】①即本文的作者何蘧。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至有一字岁月 ( )②见今人所藏遗稿( )
③欧阳文忠公作文毕( )④得东坡完生诗稿(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蘧尝文忠公诸孙望之处

A.积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生(《鱼我所欲也》)
C.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D.何有我哉(《<论语>》)

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疑皆冲口而成(标在动宾之间) (2)渊明为小邑(标在主谓之间)
翻译下列句子。
(1)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2)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污其乎(2)久行怀思,无它
(3)累寸不(4)羊子其言,复还终业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道理:
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6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苔痕∕上阶绿
D.可以调∕素琴

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与为乐者(想到)
B.怀民亦未. (动词,睡觉)
C.山不在高,有仙则.(动词,出名)
D.无丝竹之乱耳(制作乐器的丝、竹等材料)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中庭至于负者歌途(《醉翁亭记》)
B.月色入户,欣起行所以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C.水不在深,有龙灵芙蕖不然(《芙蕖》)
D.孔子云:“何陋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鱼,我所欲也》)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 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因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安徽和州。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8-14题。
【甲】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范晔《强项令》)
【乙】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踊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节选自《大学》)
【注释】①踊:yī,通“一”。偾:fèn,偾事,坏事。③舒:慢慢消费的意思,这里指节俭。④以财发身:用仗义疏财修养德行。⑤以身发财:用生命敛钱发财。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宣悉以诸吏(分发) B.使宣叩头主(感谢)
C.一国仁(兴起) D.踊人贪(暴戾)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由是搏击豪强
C.生财有大道 D.为之者,用之者舒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威不能行/一令乎 B.以/宣尝为二千石
C.则/财恒足矣 D.仁者/以财发身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刻画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强项令”形象;乙文则是用格言的形式告诫世人修身以治国的道理。
B.甲文“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辆”,体现了董宣为官清廉、生活贫困;乙文“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提倡消费者应该节俭。
C.甲文从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详细记叙了董宣断案的经过。
D.甲文董宣死后家境贫寒的景象刚好印证了乙文中“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观点。

对选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正面、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乙文通过对比手法表明修身、治国之道。
B.甲文行文活泼,语言富有表现力;乙文句式整饬,语言平实。
C.甲文浓墨重彩刻画董宣秉公执法,只是为了突出他个人英雄形象;乙文以“一言偾事,一人定国”说明个人言行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D.甲文集描写、议论、记叙为一体;乙文则以议论为主。

文言文阅读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1)连月不()(2)杂然而前者()
(3)长烟空()(4)游人而禽鸟乐()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甲文第二段描摹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乙文第一段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甲乙两文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并具体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