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地地下室采光示意图,①②③箭头分别代表该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照射情况,通过朝南的反光镜的角度调节,可以保证室内获得充足的光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该地位于
A.热带 | B.北温带 |
C.南温带 | D.北寒带 |
当阳光如②所示照射时,恰好北京时间为14时,则该地的经度是
A.700E | B.300W |
C.900E | D.1500E |
当阳光照射如③所示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口市旗杆的影子开始变大 |
B.我国各地区昼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
C.北京市民可以观察到正午时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大 |
D.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最快 |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20多个国家发布海啸警报。据此并参照图,完成下列问题。此次地震成因是 ( )
A.板块张裂引起 | B.位于板块交界附近 |
C.火山活动引发 | D.位于板块内部地区 |
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值中国北方沿海盛行 ( )
A.西北风、北风 | B.东北风、南风 |
C.西南风、北风 | D.东北风、东风 |
特大地震发生后,发布海啸警报的国家均临 ( )
A.大西洋 | B.太平洋 |
C.北冰洋 | D.印度洋 |
观测机构修订了本次地震震级,主要是由于震级大小 ( )
A.具有不同的划分依据 | B.与地震烈度成正比 |
C.取决于测量位置 | D.与地震的测定技术有关 |
日本与我国一水之隔,这里的“一水”是指 ( )
A.日本海 | B.渤海 |
C.黄海 | D.东海 |
某年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下图,4月14日20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回答下列各题。据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
A.完善预警系统 | B.围海造田 |
C.修筑沿海堤坝 | D.建防护林 |
关于我国风暴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 |
B.我国的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
C.我国温带风暴潮主要受灾地区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
D.图示渤海沿岸的风暴潮发生在夏秋季节 |
下图示意使用GIS分析某类自然灾害(X)的模型构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该类自然灾害(X)是()
A.台风 | B.塌陷 |
C.泥石流 | D.内涝 |
该类自然灾害近年来在我国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其原因不可能包括()
A.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 | B.不透水下垫面不断增加 |
C.空气中颗粒物浓度上升 | D.城市郊区温差有所下降 |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完成问题。回答以下问题。本地区很早就有“人在江底走,水在头顶流”的说法,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黄河下游地区 | B.长江中游地区 |
C.云贵高原 | D.珠江三角洲 |
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A.低温冻害 | B.干旱 |
C.洪涝 | D.滑坡、泥石流 |
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A.流水、侵蚀作用 | B.流水、沉积作用 |
C.风力、沉积作用 | D.风力、侵蚀作用 |
图为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海距离 | B.地形条件 |
C.局地水域 | D.植被分布 |
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A.虫害 | B.冻害 |
C.滑坡 | D.洪水 |
材料所示地区河流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含沙量高 | B.流程较短 |
C.春、夏汛明显 | D.冰川补给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