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材料一中的这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原因是         
(2)材料二中的这两个种群是否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理由是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           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          变小。
(5)下表为某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A种群(个)
B种群(个)
XDXD
200
0
XDXd
50
160
xdxd
100
200
xDY
180
0
XdY
170
270

①.计算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    。你认为造成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        
②.就D基因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科学家发现了囊泡准确转运物质的调控机制。右图表示细胞的局部亚显微结构和功能模式图,①~⑥表示细胞的结构,a、b表示大分子通过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形成的囊泡内的物质是分泌蛋白,该过程可描述为:首先氨基酸在上合成链状结构,经内质网初加工,然后由囊泡转运给再加工修饰形成成熟蛋白。用3H标记的氨基酸,在图中细胞结构上标记物出现的先后顺序为(写序号)。
(2)囊泡定向转移的过程(是或否)消耗能量;“a”通过细胞膜的方式称为,这种方式与主动运输的区别是
(3)囊泡能将物质准确运输到目的地并“卸货”,是由于囊泡膜表面有特殊的“识别代码”,能识别相应受体。 这种“识别代码”的化学本质是
(4)神经递质释放的关键步骤是突触小泡(囊泡)与的融合过程。有一种水母发光蛋白,它与钙离子结合后可发出荧光。将水母发光蛋白注入枪乌贼巨轴突内,观察发现当兴奋传到轴突末端时荧光增强,随后检测到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据此可推测,可以启动神经递质的释放。
(5)效应B细胞内膜系统中,通过囊泡向体液释放的物质是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荧光素-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测定人参愈伤组织中ATP的含量,以研究人参细胞能量代谢的特点。

实验原理:荧光素在荧光素酶、ATP等物质参与下,进行反应发出荧光;用分光光度计可测定发光强度;当荧光素和荧光素酶都足量时,在一定范围内,ATP的含量与发光强度成正比。
实验步骤:
一、ATP的提取:称取一定量的人参愈伤组织,研磨后沸水浴10min,冷却至室温,离心,取上清液。
二、ATP的测定:吸取一定量的上清液,放入分光光度计反应室内,并注入适量的所需物质,在有氧等适宜条件下进行反应,记录发光强度并计算ATP含量。
请回答:
(1)步骤一中的沸水浴处理,使酶的__________ 被破坏而失活。
(2)步骤二注入的物质中,属于反应物的是__________;分光光度计反应室内能量形式的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荧光素酶价格昂贵,为能准确测定出ATP的含量,又能节省酶的用量,学习小组探究了“测定ATP时所需荧光素酶溶液的最佳浓度”,实验结果如图。
①学习小组配制了1×10-8mol/L ATP标准液、70mg/L荧光素溶液(过量)和_____________溶液进行实验。
②结果表明:图中_______点所对应的荧光素酶浓度为最佳浓度。e、f、g点所对应的荧光素酶浓度不同,但发光强度相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右面是四类细胞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从结构上看,__________________与其它三者的差别最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
(2)Ⅳ属于_____________细胞,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Ⅱ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细胞将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和_______(填序号)。
(4)四类细胞中共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四类细胞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均依赖于_____________。
(5)在离体条件下,若将图Ⅰ细胞进行培养,则会周期性消失和重现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_____。

下图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是________,Ⅰ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是指______。Z是____________,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液染色,可使Ⅲ呈现________色。
(2)图中P的结构通式为________________;写出由P形成Ⅳ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Ⅲ和Ⅳ两者都有多样性,两者多样性的关系是前者________后者。
(4)在人的神经细胞和肝细胞中,Y共有种,Ⅱ一般是(相同、不同)的;Ⅲ一般是(相同、不同)的。

实验证明萌发的禾谷类种子中淀粉酶的含量显著增高,主要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其中β-淀粉不耐热,在70℃以上保持15min即失活.而α-淀粉酶耐热。某实验小组进行了“提取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并测定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最适温度”等相关实验
实验材料: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芽长约1cm).
实验原理: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都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通过特定方法检测麦芽糖的含量。以5min内每克样品水解产生麦芽糖的毫克数表示酶活性的大小。
实验步骤:
步骤一:制备混合酶液:研磨萌发的小麦种子,获取混合酶液。
步骤二:制备α-淀粉酶保持活性的酶溶液。
步骤三:取 6支干净的、体积相同并具刻度的试管依次编号,按下表要求加入试剂。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5%的可溶性淀粉溶液(mL)
8
8
8
8
8
8
恒温水浴5min(℃)
0
20
40
60
80
100
α-淀粉酶保持活性的酶溶液 (mL)
1
1
1
1
1
1
恒温水浴5min(℃)
0
20
40
60
80
100
溶液混合,振荡后恒温水浴5min(℃)
0
20
40
60
80
100
麦芽糖含量(mg)
X1
X2
X3
X4
X5
X6

步骤四,保温5min后取出,立即向6支试管中加入4ml0.4mol/L的NaOH溶液,以终止反应。并测定各试管中麦芽糖的含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萌发的小麦种子提取酶液的主要理由是
(2)步骤二的具体操作是
(3)实验结果发现试管4中麦芽糖含量最高,能否据此推断α-淀粉酶的最适合温度一定
是60℃?理由是
(4)有人对该实验设计的严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还必须在每组温度下增加一个对照试验,即加5ml蒸馏水和1ml酶液。你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