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仔细的读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二: 有军功者,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资治通鉴》
(1)材料一是哪位政治家说的?这句话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2)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概况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哪些措施?变法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
(3)根据材料三,“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做人有何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9年3月,一个白色和棕黄色相间的北京猿人头骨图像成为英国《自然》杂志的封面,头骨图像下方是一句黑体大写的英文双关语:“北京猿人真酷(cool)”——这项成果将使北京猿人“老了27万岁”,意味着他们生活在更加寒冷的自然环境中。

材料二 1960年8月,郭沫若视察西安半坡博物馆,当他看到装有一女孩的瓮棺时,解说员说:“在半坡时代,成人死后葬于氏族的公共墓地,而未行‘成丁礼’的幼童,则是装入‘瓮棺’,埋在自己的房屋附近,以免被野兽伤害。”郭老听后,不胜感慨,他说:“爱护儿童,历来有之,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材料三传说,尧在宫廷大门左侧设了一面“敢谏之鼓”,人们可以击鼓给尧提意见。尧又叫人在宫廷大门的右侧设一根“诽谤之木”, 百姓可以站在旁边攻击尧的错误。由于尧热爱黎民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生活简朴,又能遇事首先查找自己的不足,所以尧深受黎民爱戴。
(1)说出教材中北京人距今的年代。他们当时应对“寒冷的自然环境”的办法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瓮棺”在颜色上有什么特点?由“瓮棺……埋在自己的房屋附近”,可看出半坡原始居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在刚装入“瓮棺”的时候,女孩可能有衣服穿吗?为什么?
(3)尧大约生活在什么时间?同一时期,与他一样有高尚品德的人物还有哪两位?他开创的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

某校九年级⑴班同学,以“向海洋进军”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文明差异】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出来。
(1)依据材料一,指出“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的原因。
【两种选择】
材料二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此后,在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下图是近代被迫开放的主要通商口岸分布图。

(2)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读《近代被迫开放的主要通商口岸》图,指出A、B分别是《马关条约》开放的哪两个通商口岸?通商口岸在分布上有何特点?
【晚清海防】
材料三下图为《大国崛起》中插图

(4)透过材料三,你获得了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进军海洋】
材料四 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影。在上海的街头,你放佛深处曼哈顿广场,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因素。通过上述探究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法国语言文字者也……仍赴法国,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习英国语言文字者也……仍赴英国,深究其驾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速则三年,迟则五年,必事半而功倍。 ——沈葆桢《沈文肃公政书》
材料二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温家宝总理特别指出,回顾一下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曾经有过四次科技机遇,但是四次均失败。
第一次是当欧洲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所谓“康乾盛世”。当时的清王朝沉湎于“天朝上国的盲目自满。对外,将国外的科技发明称为“奇技淫巧”,不予理睬;对内,满足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麻木无睹,错失良机。
第二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洋务派发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因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对近代科学技术认识的肤浅终告失败,中国又一次丧失了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机遇。
第三次是20世纪上半叶,由于军阀混战及外敌入侵,中国丧失了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机遇。
第四次是“文革”时期,新中国建立的宝贵科学技术基础受到很大的破坏,我们又失去了世界新技术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至今)的机遇,使我国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已经有所缩小的差距再次拉大。——摘编《总理专家共商七大新兴产业筹划刺激经济新方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中派留学生出国留学的目的。(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后果。(6分)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是如何应对的?请举例加以说明。 依据材料归纳中国错失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原因。(8分)
(4)改革开放后,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采取了哪些具体应对举措? (2分)

为救亡图存,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各自的主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方今急边防,疲氓未息肩。苦心著此书,搜讨颇有年。”
材料二“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
——《天演论》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青年》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奇书”的名称、作者及编写目的。
(2)材料二宣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一观点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
(4)概括以上救国主张在方法上的共同点。

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一个展览板块,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第一板块:体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
秦朝秦始皇时,大将 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后又修筑了
来抵御匈奴。他还开发南疆,兴修了 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
(二)汉朝
(1)汉朝汉武帝时,大将 打破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2)汉武帝派 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后来,汉朝设立 ,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
(3) 这条中西交往的通道从起点出发,所经之处的先后顺序是()
① 河西走廊②新疆境内③ 欧洲④ 西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④③①②

(三)魏晋南北朝
(1)乘坐时空飞船,来到了北魏,亲历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两例说明。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哪些变化?
第二板块:感悟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1)纵观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史实,你认为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2)以史为鉴,今天我国各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