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迷人的海洋
对大海我是一无所知,但看了《海洋的秘密》一书后,我完全被大海迷住了。
当我看到书中“海洋的诞生”时,心想:难道大海也有生日?它是哪一年出生的呢?它的妈妈是谁?我带着这几个问题往下看。哦,我知道了。原来海洋是在月亮诞生时,地球受了强烈的震动而裂开,裂缝越裂越大,海洋便渐渐形成了。
啊!多么有趣!大海的妈妈原来是月亮。可是,大海是有水的呀!这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仔细地看下去,原来大海里的水,是雨呀!雨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噢!原来围绕地球的大气慢慢地lĕnɡ què( )变成了雾。雾越积越厚,变成了雨水。这雨没有止息地下了几千年,于是干的海洋变成了汪洋大海。
当我看到书中“海中采药”时,有点奇怪,陆地有药,海底也有药——知道了,知道了!鱼肝油、琼胶、精蛋……不都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吗?
啊!海洋,你是多么绚丽,多么神奇!为了探索你更多的ào mì( ),我愿长大成为一位人民的海洋科学家。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上汉字。
(2)文章是通过( )和( )两方面的材料说明大海的神奇。
(3)找出文章中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抄写下来。
(4)通过阅读本文,你认为海洋的迷人表现在哪些地方?
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共15分)
看蛀牙
小华8岁了,正在读二年级,近来不断地闹牙疼,只好请假让妈妈带他到医院
牙科去诊治。
张医生问:“怎么不舒服?”
小华说:“我的牙疼极了。”
“我给你检查一下。”张医生边检查边说,“唉呀,怎么能不疼呢?你的牙大部分成了蛀牙,也就是虫吃牙。”
小华奇怪地问:“是虫子把我的牙咬的?我嘴里有虫子呀!”
张医生认真地说:“不是虫子咬的,是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的缘故。”
这时妈妈插嘴说:“这也怨我,我总认为他还小呢,睡前他还总要吃些糖果。”
张医生接着说:“怪不得,就是因为不能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特别是睡前吃了甜食,这些食物的残渣(存留存放)在口腔和牙缝里;时间一长就会发酵产生酸性物质。牙齿表面有一层坚硬的保护牙齿的珐琅质,可是它就怕酸,被酸性物质长期腐蚀,就会形成蛀洞,最后会把整个牙齿蛀空的。”
小华听了(吃惊害怕)地说:“我的牙已经成了这样,那可怎么办呢?”
张医生(细心 耐心)地说:“今天我给你把坏的牙该补的补,该拔的拔。要紧的是你今后每天要做到……那就会避免牙病了。”
(1)读了《看蛀牙》这个题目,可以推想短文主要是讲的事,会想到谁去看蛀牙,还会想到。
(2)划去括号里不合适的词语。
(3)给带点字选择合适的字义,打上“√”。
闹牙疼①喧哗;不安静②发泄(感情)③害病;发生(灾害或不好的事)
(4)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它”是指。
(5)默读短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2+3分)
①小华得蛀牙的原因是。
②张医生对小华说“要紧的是你今后每天要做到……那就会避免牙病了。”根据你的理解,把省略号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读《夜莺的歌声》片段,回答问题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俩人并排着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有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军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
(1)“踢”字是()结构,音序是(),部首是()。
(2)在()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小路()的空地
()的小山()的树林
(3)用“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写一句话。
(4)“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中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5)对画线句子正确理解的是()
A.孩子不明白军官在问什么,随便回答。
B.孩子是故意答错,欺骗德军,使敌人相信了小夜莺。
C.这个孩子其实什么都不懂,太顽皮了。
(6)你喜欢小夜莺吗?为什么?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哪座房子最漂亮
一座房,两座房,房前花果香,
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屋后树成行。
宽宽的门,大大的窗。哪座房子最漂亮?
三座房,四座房,要数我们的小学堂。
(1)比一比,看谁写得多。可以自己添加括号哦!
青青的( )大大的( )
( ) ( )
(2)这座房子前面有__________,后面有__________,它是我们的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我们的小学堂最漂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蚂蚁
生物学家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认识。
蚂蚁经常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它们同心协力地把食物拖回巢去。
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撞碰来传递信号。()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摆动得特别(猛烈 热烈)。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景物(辨别 分析)。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在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能准确地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蚂蚁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它们闻到这种气味()能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画断,蚂蚁就迷路了。
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价值吗?有。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提供一些可贵的科学资料。
(1)用“\”将文中()内不合适的词画掉。
(2)在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这篇短文是按顺序写的。(请写上序号)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4)第三自然段用了修辞手法。
(5)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内容是否正确,对的在()里打“√”。
①如果把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 )
②蚂蚁传递消息靠声音。( )
③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 )
(6)读了这篇有趣的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7)大自然是十分神奇的,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趣事呢?请介绍一下
读《蝙蝠与雷达》片段,回答问题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人们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放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无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放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1)“碍”的音节是(),“荧”的部首是()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仿照()重复()阻碍()打开()
(3)读过这个片断,我知道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4)蝙蝠在夜里是这样飞行的:
(5)飞机在夜里能够安全飞行完全靠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