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材料二 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
(1)与材料一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与材料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对材料一中的事件产生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3)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材料一事件的历史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50年—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如下图)
(1)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B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中美关系在A、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机遇稍纵即逝,放眼世界今天很多国家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也有的国家错失当时发展机遇。
材料一
(1) 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自明朝中期到1840年间世界和中国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当世界各国抓住机遇发展国力时,中国错过了哪次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即“十七世纪英国则取得一项伟大的成就,为其将来傲视全球奠定坚实基础。”英国抓住的机遇是什么?
材料二
(2)材料二中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特征?这一时期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有哪些共同机遇?西欧国家之间采取了哪些措施迎接机遇?
材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某些尝试……到1983年年底,几乎全部的农业都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材料三中给农村来深刻变化的机遇具体内容是什么?
材料四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4)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机遇是什么?还有哪些国际性问题急需解决,中国如何应对,请你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别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在人类历史上,文明的交流演进过程异彩纷呈,特点鲜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阿诺德·J·汤因比
材料三
![]() 马车 |
![]() 汽船 |
![]() 飞机 |
![]() 雕版印刷书 |
![]() 电话 |
![]() 笔记本电脑 |
材料四有人描述二十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
(1)材料一的图片反应相关史实是什么?西汉王朝为加强这一区域的统治采取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世界与西方”的冲突指的是什么?这种冲突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为什么能够“狠狠的打击世界”?
(3)科技改善生活,材料三哪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
(4)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和对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上人类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5)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这些趋向对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把兴中会的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材料二“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
材料三 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
材料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 “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1)材料一“振兴中华”是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的产物。试述其出现的背景
(2)材料二“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出现在近代某一运动中,简述这一运动对民主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反映什么历史事件?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经济、外交三个方面说明材料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
史实 |
|
政治 |
|
经济 |
|
外交 |
(4)据材料四指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口号的显著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某班同学围绕“社会是否需要口号”辩论,有人说,社会不需要口号,要的是淡定有为;有人说,社会需要口号,要的是激情涌动。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21世纪世界的主题仍旧是和平与发展,然面当今天下并不太平:钓鱼岛争端、朝鲜核试验、乌克兰危机等战争阴霾依然笼罩着人类,警醒世人珍惜和平,勿忘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探究战争根源】
材料一:《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交出了1/8国土、1/10人口和300万平方公里的全部殖民地,承担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废除德国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菜茵河东岸地区50公里内,德国不能设防。
材料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德国经济邹剧下滑,工业生产下降40%,外贸减少了69%,7万多家修企业破产,失业人口高达800万。面对困难,国会没有能力组建新的政府,导致了德国政局的极度混乱。
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挑起的。分析材料一、二,归纳导致德国发动战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重温战争历程】
材料三:201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爆发75周年。为铭记历史,警惕战争,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将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⑵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时间、事件)。
材料四:右图是一幅宣传海报,上面有残破的美国国旗和相关文字。其中文字的意思是“记住12月7日!”
⑶请写出材料四中提到的“12月7日”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影响。
【感悟战争启迪】
材料五:“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和媾和。
——《联合国家宣言》
⑷结合材料五及所学知识,分析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