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人类由农业文明逐步进入工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在现代化的初期,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需求,给予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很大的推动力,从而引发了科技革命。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870年—1913年……德国(工业)由原来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国则由原来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20世纪初,世界瓜分完毕,英国占有了最大份额的殖民地,德国则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划分殖民地。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四 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1818年的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
——笛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最先发生“代表最后5分钟”事件的是哪个国家?“5分钟”事件使该国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场革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图1所示交通工具的产生源于哪一标志性发明?图2所示交通工具的动力及其使用的新能源分别是什么?
(3)导致材料三中的两个国家工业位次发生变化的是哪一次革命?根据材料三,归纳该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这一影响又导致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材料二: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年—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材料一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据材料一,请列举出一例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的例子。
(3)材料二中“割地求和”指的是清政府签订的什么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19世纪的中国遭受深重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针对中国19世纪这种“入侵和反入侵“的斗争,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人日报(2004-4-22)报道: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国际路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将于10月26日至28日在我国西安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二:丝绸之路示意图
(1)请你介绍一位开辟、维护古代丝绸之路的功臣。
(2)西汉时长安一商人,欲运一批丝绸到大秦(古罗马),请你为他设计一条最方便的路线。(用文字和简略的示意图分别说明)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班固
材料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1)材料说的是哪部著作?
(2)著作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人?
(3)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著作是什么体裁?
(5)如何评价这部著作?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2)他还有哪些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
(3)根据材料二,归纳汉武帝的主要功绩?
(4)这两位皇帝在位时,在北方面临哪一少数民族的威胁?他们两位采取了哪些对策?
(5)秦皇汉武并称,主要原因是什么?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什么改革内容?
(5)材料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并请你谈谈你对我国推广普通话积极意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