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来自填过的小雪花
文/积雪草
今天早晨,隔壁病房那个9岁的女孩走了,听说她和麦加得的是一样的病。她很瘦,很苍白,但很快乐,可是还不到一个星期,她就走了。她的妈妈像疯了一样,呼天抢地,可能整个大楼里的人都听到了吧!
麦加想喝水,却忽然发现妈妈不见了,他下床四处寻找,看到妈妈躲在走廊拐角的地方,偷偷地用纸巾擦眼泪,麦加知道妈妈是怕自己看到,所以只能躲在病房外面偷偷地擦眼泪。
麦加一直以为,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坚强最能干的人,她的胸膛最宽广,她的怀抱最温暖,所有的难题到了她手里都会迎刃而解;可是今天妈妈哭了,哭得很伤心。妈妈可能是想到他了吧?
……这个问题让麦加无比纠结。
有一天,他随手拨了一个号码,然后对着电话说:“爸爸,你怎么这么久不回家?我想你了。”电话那端,一个男人愣了一下,然后回他:“孩子,你打错了。”
挂了电话,他吐了一下舌头,心兀自有些跳得厉害。打电话骚扰人家,还恶作剧地叫一个陌生的男人爸爸,他是第一次干这种蠢事。妈妈说,爸爸出差去了。其实麦加知道,自己没有爸爸,他出生没几天,爸爸就去世了。妈妈怕他自卑,所以对他撒了谎,他知道妈妈心里苦,所以假装不知道,可是假装这活儿,真的很辛苦。
麦加第二次给那个陌生的男人打电话,那个男人有些不耐烦,他说:“我都说了,我没有孩子,我还没有结婚,你一定是记错电话号码了。”放下电话,麦加有些抑郁,他想找个爸爸,看来这事挺难。
麦加第三次给那个陌生的男人打电话,不等他开口便赶紧说:“爸爸,我生病了,住在医院里,你能来看看我吗?我想你。”电话那端犹豫了一下,然后问他住在哪家医院几号病房。
(1)隔天,天晴了,阳光照射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麦加倚在床头,等待吃药打针化疗,等待的间隙,他拿出手机准备给那个陌生的爸爸打电话,谁知这工夫,病房的门开了,那个陌生的男人和妈妈一起走进来。
他坐在病床边,摸着麦加的头,有些拘谨地说:“儿子,听说你病了,我从外地赶回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他手里拿了一个硕大的塑料袋,里面装满了各种书,童话书,漫画书,故事书……
麦加跟妈妈说:“你先出去,我跟爸爸说几句话。”妈妈摸了摸他的头,然后转身出去了。
其实,这个陌生的男人他认识,他在他们学校旁边开了一家书店,人长得老帅了,更重要的是心眼好,同学们去买书,他从来都是和颜悦色,大家都很喜欢他。要命的是,麦加认识他,可是他不认识麦加。
麦加对他说:“我生病了,好的概率不大,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放心的就是我妈妈,她看上去很坚强,其实她的内心很柔软,需要人照顾。我觉得你人好,想让你当我的爸爸,替我照顾我妈妈,可以吗?你考虑一下,别急着答复我。”
男人哽咽起来,他说:“儿子,我答应你的要求,不过你也要答应我一件事儿,你一定要快点好起来,你妈妈可以没有我,但是却不能没有你。”
开书店的叔叔答应了麦加,他答应替他照顾妈妈,麦加咧开嘴笑了。这是冬天以来,他听到的最温暖最开心的话。
(2)窗外,一朵一朵的小雪花儿,晶莹剔透,漫天飞舞。他想,自己也是一朵来自天国的小雪花吧?被这世界的温度融化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3期)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仿照下面文字示例,在后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故事的开端:隔壁病房的女孩去世后,得了同样病的麦加看到妈妈无比伤心后,心里很难过。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结局:陌生男人不仅来看望了麦加,还答应了照顾麦加的妈妈。                          
文章为什么要插入“其实,这个陌生的男人他认识……可是他不认识麦加”这一情节。
                                                                       
                                                                       
文章除了叙写故事外,还有景物描写,试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任意选择一处回答。
                                                                    
                                                                           
读了本文后,你觉得麦加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每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着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去,重新擦一遍。
②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红的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冽地训斥她:“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扯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啊……”她几乎就是在低声哀哭了。
③那次,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在桌旁坐下,就见一个老妇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子,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说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再一次,将身子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新鲜的蚕豆……”
④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们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啊?”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3块钱一包,5块钱两包……”我掏了5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解开口,才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绿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内,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碾住。忽然,就见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交通协管员的指挥条,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锐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赔着笑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聚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水瓶,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个做孩子晚饭的烧饼,或者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崇高,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文中写了那几件事?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红的血丝。(作者将这位母亲的手描写的如此细腻有什么作用?)
(2)就见一个老妇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奔向下一桌。(“挤”、“奔”这两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者为什么要写超市的主管,我还有我的朋友以及汽车司机?
如何理解第六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
文中那些母亲真的卑微吗?为什么?

阅读《伦敦是如何治理雾霾的》,完成后面题目。
①雾霾污染曾经困扰伦敦,还发生过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进入20世纪中期,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用半个世纪的努力来治理空气污染。
②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的废气形成了极浓的灰黄色烟雾。1952年12月5日至10日,伦敦上空的冷高压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呛人的浓厚烟雾弥漫全城5天之久,这就是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清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的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
③据史料记载,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可见,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之大。
④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⑤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⑥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⑦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同时,欧盟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
⑧此外,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同时,英国民众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每日发布的空气质量情况。
伦敦治理雾霾采用了哪些手段?分点简要回答。
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第三段中仅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了说明在“伦敦大雾”中死亡的人各种病例都有。
请依据本文内容和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积极地应对“雾霾”。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小题。
闲话白菜
①白菜是南北方一种极其普通的蔬菜。别看它普通,闲暇时,弄一桌“白菜宴”,既解馋又养生。
②白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考证,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种类北方有胶州白、北京青白、天津绿、东北大矮白菜、山西大毛边等;南方有乌金白、蚕白菜、鸡冠白、雪里青等。
③白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菜中之王”美称。用于炖、炒、熘、拌以及做馅、配菜都可以,故俗语云:“肉中就数猪肉美,菜里唯有白菜鲜。”
④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古代医书《名医别录》里记载:“白菜能通利胃肠,除胸中烦,解酒毒”。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白菜汁,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并说“冬汁尤佳”。
⑤白菜食法颇多,从烹调方法上看,无论是炒、熘、烧、煎、烩、扒、涮、凉拌、腌制,都可做成美味佳肴,如果同鲜菇、冬菇、火腿、虾米、肉、栗子等一起烧,还可以做出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用新鲜猪肉末制成丸子,再加大白菜红烧,这是河南地区有名的“大白菜烧丸子”。把干辣椒节过油炸,然后用醋与白菜块同炒,这是有名的“醋溜白菜”。东北有道名菜就叫“栗子烧白菜”,这道菜的特点是汁鲜味美,酥烂适口,红白黄三色相间,色、香、味兼备。此外,还有“奶汁靠白菜”、“如意白菜卷”等等一系列菜肴。
⑥总之,白菜食用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在东北,吃得最普遍的还是炖白菜汤和炖酸菜。东北人喜欢把白菜渍成酸菜,酸菜炖火锅、炖大骨头成为了东北人引以为豪的家常菜。酸菜炖大骨头端上桌后,香气缭绕,热气腾腾,骨头肉颤巍巍,丝丝缕缕,泾渭分明;酸菜晶莹剔透,油花闪烁,让人举箸之际,耳边油然想起东北腔席卷四方的断喝:“翠花,上酸菜!”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白菜的三种特征。
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波浪线的句中划线词语的作用。
(1)“据考证 ,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句中的“据考证”能否删掉,为什么?
(2)“白菜食用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句中的“仅”若换成“全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我的母亲(胡适)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上三段的主要内容。
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 而在做人方面,母亲又是怎样训导我的?
体会文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情感。
①“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②“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试用你的眼光评价一下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

阅读下面文字。
从大连返回大庆时,总算买到上铺硬卧票,心里暗自庆幸的同时,也担心着儿子睡上铺的“危险”。看着邻近的两个铺,中铺住着母女两个,下铺是年近古稀的老人。曾经期待着的“希望”,瞬间在心底破灭了。
临近睡觉时,懂事的儿子多次攀爬到上铺适应环境,看得出来,他还是有些胆怯。我和爱人便想尽办法鼓励他。多希望听到一个声音——“哎,换到我的下铺来吧。”其实我们心里明白,谁愿意把下铺换给你?就在车厢熄灯的前几分钟,中铺的女孩明白自己要同妈妈挤在狭小的中铺,说什么也不干,哭闹着要在老爷爷的下铺睡,已经躺下去的老爷爷明白了小女孩哭闹的原因,便坐了起来,阻止着妈妈对小女孩的呵斥,忙着收拾铺位上的东西,并笑着对小女孩说:“小宝宝,睡爷爷的铺,爷爷的铺又凉快又方便。” 小女孩的妈妈见老爷爷真要让铺给她们,说什么这不干,又制止不了女儿的哭闹,急得脸都红了。
倔强的老爷爷,不顾小女孩的妈妈的阻拦,便从梯子向上爬。看着老爷爷吃力的样子,我便扶着老爷爷,并对他说:“别这样,要是把您摔着就麻烦了,咱们再想想办法。”
小女孩仍旧哭闹不止,就在这时,走过来一位中年军人,把老爷爷接到下铺。半夜我醒来时,看到那位军人在过道的凳子上坐着。那位军人看到醒来的我,便示意我下来,帮助他攀爬那张中铺。就在我感到奇怪的时候,手触摸到了他冰冷的腿,原来他那双腿是假肢。看着他微笑着对我表示谢意的眼神,我的热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串连全篇?
请你在横线上填写文章的主要情节。
—— —— ——
文章为什么从“我”期待换铺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你认为文章中哪些细节描写真切、感人?请写出来并进行赏析。
文末写“我的热泪止不住流了下来”,请展开想象,用一两句话来表现“我”当时的激动心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