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背 影(节选)
朱自清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己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乙】 台 阶(节选)
李森祥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
接着开始造台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甲】【乙】两文在选材方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写_____________。但所写的具体事例不同:【甲】文主要是写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主要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分)
【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请分析两者有哪些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都流露出了作者为父亲的付出而伤感的情绪,请你分别从两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并概括他们表达的方式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都是描写父亲做完了自己的事以后的动作神态的,请你分析两处描写分别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岛效应
1810年代,英国业余气象学家路克•霍德华发现,伦敦城市和郊区存在温差现象,并将此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此后,科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出现热岛效应。那么,城市的热岛效应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气象学专家速炯教授认为,城市与郊区的温差主要是由水泥路面蓄热和密集的高楼大厦之间散热不畅造成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打了阳伞戴了帽子,一位遮住了最大的热源——太阳,可是地面却发射着更强的太阳光,烤的双脚如同在焦炭上行走。没错,热岛效应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脚下的水泥地面。为了美观整齐,城市的建筑使用砖石、水泥和沥青等建筑材料,这些材料有较大的导热率和热容量,会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的热量,更糟的是,这些材料不吸收水、不透水。热量不易蒸发,进而使空气得到的热量更多,导致温度升高。
仅仅如此吗?当然不是,我们居住的高层大楼也参与了“加热”空气的过程。原来,太阳光主要是短波辐射(波长主要为0.15—4微米,其中最大辐射长平均为0.5微米),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吸收太阳光后向外辐射的红外光(波长主要为3—120微米,其中最大辐射波长平均为10微米),这部分是热辐射,比太阳光的直接照射温度更高。而高层楼房的“悲剧”在于,楼层过高会使空气流通受阻,热辐射在建筑物之间反复折射不断加热,热量散不出去,因此楼层越高,楼宇之间空地的温度越高。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为热”也加入到给城市“加温”的行列中来。人为热当然不是指生物的呼吸作用,地球上自从有陆生生物起,动物就在呼吸了,何况村庄里的居民也都在呼吸,不会造成太大温差,人为热主要指工厂化石燃料的燃烧、室内运行的空调和路上行驶的汽车产生的热量。城市里的汽车越来越多,除了造成交通拥堵、浪费时间,更严重的危害是,汽车的尾气排放正日益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尾气排放形成了大量的有害气体、温室气体和粉尘,给城市升温的同时还污染了生存环境。而越来越多的空调运转与热岛效应形成了恶性循环,城市的户外环境早已不堪重负。
对于全球变暖而言,城市热岛现象只是局部现象,一般在对全球变暖进行研究时,需将城市对温度的局地影响消除掉。然而如今,水泥路面已经铺到了整个长三角地区,不仅如此,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都因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大片的农田绿地变少,这已经很难说是局部现象,而是区域现象了。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而高层楼房的“悲剧”在于,楼层过高会使空气流通受阻。
②越来越多的“人为热”也加入到给城市“加温”的行列中来。根据文意,给“城市的热岛效应”下一个定义。
城市的热岛效应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简要回答。
我们该如何改善日益严峻的城市热岛效应?请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简要解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初冬月
秋意尚浓,恍然就到了初冬,月亮也带着秋温,走进了冬的夜空。
天黑得早了,晚饭后摸黑回宿舍,过了山头,豁然见西南山坡上空这轮橙黄明净的初冬月,低垂圆满,硕大清新,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错落而列,视野尽处,一岭横天际接晚霞;渐暗的余霞边,山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画,近山的轮廓则像浓墨涂出的一样;山坡西南出口方向,山势迅速开阔,峰峦连绵起伏,像一片黑色的波涛,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月下的山坡和附近的山川上空月光旖旎,给人今月专为此处明的美感。这月光山色太美了!望着明月,似乎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只剩下一缕美好的情感,羽化在这月色之中。
独自徜徉在月色里,白天必须思虑萦怀甚至忧戚的,此刻全忘了,而白天无暇顾及甚至早已忘却了的,有的却会清晰的想起来。如此美丽的月光,会使心灵深处的珍藏开出花朵,连痛楚也会变得美丽。但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无所虑无所思,身心放松,呼吸都变得轻微均匀,不易觉察。我像一条游到清水里“偷清”的鱼,浮在月光里,吮月华,汲清辉,或停泊或徘徊,如醉如痴。
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光里浮悬着轻轻的霜。清虚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觉到了月光的流泻,感觉到了月光的韵律,颖悟到人的情感与月光波动的相依相融;在这柔和美丽的月光下,只要一凝神一动情,仿佛就能听到低徊优美的《梁祝》曲,看到飘逸如梦的《天鹅湖》……难道这些作品的诞生也经历了月光的孕育,作者的灵感也得到过月光的滋润和浇灌?不然,这些美好的东西怎么会还原在这月光之中?
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真没想到白天反复经过反复看过的山,经月光的再创造,竟如仙境。山上的树木挤挨着、拥抱着,进入了梦乡。松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娑的树冠,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山在呼吸,树在呼吸,空气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听者看者,非耳非目,乃心也,乃月夜之助也。
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而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审视,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
感谢生活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我的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嚣、污染和拥挤,泊进了这一汪月色,际遇了这处明丽如梦的风景。陶醉在月华天籁中,我甚至忘记了我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进入这月色的,也没有想到要走出这月色,走出这个恬静和悦的梦境。
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稍不珍惜,就会去日苦多,万事成蹉跎。君不见,此月方从远古来,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看花开花落……大王月,霜晨月,关山月,红缕月,俱往矣!山河沉寂无言,酣然入梦;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作者见到初冬月,“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起漾”, 这种“美好的亲切的感觉”是什么?结合全文,请概括回答。
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光里浮悬着轻轻的霜。
②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文章第5段中描写月下山林,其作用是什么?
通过“初冬月”,作者抒写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感父爱之动人: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答题。(计10分)
一个记不住儿子名字的父亲
秋冬之交的风萧瑟中带着凌厉。
我遇见他的时候,银杏树金黄色的叶子正打着旋儿在风中劲舞。他站在银杏树下,看见我过去,满脸谦卑地问:“你是这里的老师吗?”
我没停步,“嗯”了一声。
他赶紧跟过来,又问:“高三十七班在哪里?”
听到这话,我停下来。我带十七班的语文课。学生家长问话,我不能不回答。
“你有事?”我边问边打量他。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上面留有一块块云彩似的盐渍,看样子他刚赶了远路,汗渍还留在脸上。也许是汗水浸透了内衣,每一阵秋风掠过,他浑身就一阵轻微的颤抖。
我说:“你跟我来吧。”
他有些拘谨地跟在我后面,边走边说:“俺想等下课再去找他,怕上课时影响了学习。”
到了办公室,我一边拉把椅子让他坐下一边问:“你找谁呀?”
“李小牛,俺儿子!”他自豪地说。
“李小牛?十七班好像没有这个学生。”我转过头问带化学的丁老师。丁老师想了想,摇摇头。
他赶忙说:“李小牛是小名,这大名……”他抹了一把有些干焦的短发,满脸歉疚地说,“俺还真记不起来了。”
我惊讶地问:“记不起来了?”“记不起来了!”他脸上沁出一层汗,红晕也随着汗氤氲到脸上,像熟透了的桑葚。
我带着不满说:“这可就难了。每个班姓李的学生都很多,没名字可不好找。”
他一听这话,搓着手说:“你看俺糊涂的,临来的时候想着带上他的一张奖状,好看上面的名字,没想到一着急就全忘了。”我问:“你找他有什么急事吗?”他急忙站起身来,说:“没什么事,没什么事……就是想看看他。”我们学校是半寄宿制,远路的学生一个月回家一次。
他望了望我,犹犹豫豫地从怀里掏出一个蓝布小包,打开,里面装着几个石榴。石榴都已经熟得裂开了,满肚子的石榴籽红玛瑙般晶莹剔透。他挑出一个大个的,掰开递给我,说:“你吃,甜着呢!”然后把剩下的那一半剥成几小块,分给办公室里的其他人。
我拈起一粒放进嘴里,一股特别的清凉和甘甜霎时传遍了全身,感觉很特别。
他看着我说:“甜吧?”
我问:“你家种了很多石榴?”
他摇摇头说:“家里只有一棵石榴树,是俺小牛出生那年栽的,已经十八年了。你别说这棵石榴树还真帮了俺家大忙了。每年它都疯结,那果子坠得整棵树都歪了,树枝快拖到地上了。俺用大竹竿撑着呢!”
十八年一棵石榴树,肯定有不少故事。我用眼神鼓励他往下讲。“每年中秋节,俺就把大个的、品相好的摘下来,拿去卖。每年卖的钱差不多就够李小牛的学费了。”我这才记起李小牛的问题还没解决呢!就问:“你能确认李小牛就在十七班?”
他想了想,说:“肯定在十七班。奖状上的名字没记清,那数字是记死了的!”我问:“你找他就是为了送石榴?”
他“嘿嘿”笑了两声,有点腼腆地说:“对,就是送几个石榴给他吃。”
我摇摇头,叹口气,心想瞧这父亲做的。
他也叹口气,说:“这孩子到现在还没吃上今年的石榴呢!”说这句话时,他的眼角有点湿润,见我们没吭声,接着说:“每次石榴熟了的时候,俺就想让他先尝个新鲜。他就说:‘摘去卖了吧。’没经过霜打的石榴有点涩,不好吃。我就把那些小个的留着,让它继续长,秋霜一打,涩味就去了,到时再吃,才真甜呢!”
听到这里,我们沉默了。他说:“俺娃懂事呢,不然整个村子咋能就他一个考上你们这样的学校呢?眼见天冷了,广播说明天大幅度降温,要上冻呢。石榴不能冻,一冻就烂成水了。俺这就匆匆忙忙送来了……”
整个办公室一片沉寂,沉寂得有些肃穆。
就在这时,下课铃响了。我赶忙说:“老李,走,我带你去找李小牛!”
李小牛的确在十七班,叫李克歆,上次全市联考,考了全校第三名。他家住在山左口,一个偏远的乡村,离我们学校大约有35公里。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文章画线语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结合上下文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我摇摇头,叹口气,心想瞧这父亲做的。”“我”为什么“摇头”“叹气”?
⑵“听到这里,我们沉默了。”为什么?积累链接:写出一句体现亲情的诗句。
阅他人之品格: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答题。
拔下钥匙
纳兰泽芸
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淡云。微风。令人微醺的阳光。
②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满满一车的乘客,有的在小声交谈,更多的是在打瞌睡,由车窗透进来的初冬暖阳,像一只只温柔的手抚摸着人们的脸。他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对小夫妻在逗着怀里的婴儿,那婴儿长得白白胖胖的,惹人喜爱。
③他微笑了。他想到了自己并不富有却温暖的家。过几天休息时要把老父亲推出来晒晒太阳了,别看老人神志不太清醒,可就是喜欢晒太阳,喜欢听人聊天。父母亲都八十多岁高龄了,自己还能孝敬几年呢?
④这辈子自己最亏欠的要算妻子了。别的不说,单说她一嫁进门就照顾患病卧床、神志不清的公公,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没半句怨言。5年前妻子患上了脑瘤,妻子觉得天都要塌了,但他告诉妻子说:“不要怕,有我在,天就不会塌,我就是你的天!”终于,他陪着妻子一起战胜了病魔。
⑤他又想到正在读大二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女儿是他的骄傲,他因为家庭和时代的关系没读多少书,吃尽了读书少的苦头,幸好,女儿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懂事的女儿很体贴爸爸的不易,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来不在物质上与人攀比,成绩上却一直是佼佼者。每次从学校回来,还用勤工俭学的钱为他买东西。他驾驶座上的小枕头就是女儿送的,女儿说爸爸颈椎不好,垫个小枕头会舒服些,还带红外线按摩呢。
⑥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动了动脖子,感到后脖子那里很温暖。
⑦现在,车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忽然,他感觉眼前一阵模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疼起来,他感到很恶心,胃里翻江倒海——不好,可能是突发脑溢血!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父亲就是因脑溢血40来岁就瘫痪了,他自己40来岁时也患上了高血压。
⑧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下了高架后的这段路是一条繁忙的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⑨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⑩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⑾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
⑿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
⒀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自动档的公交车,他担心自己昏迷后,脚可能会无意识地碰到油门导致车辆失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死亡的门。
⒁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说说下面三个句子中划线短语的不同含义。
(1)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
(2)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
(3)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联系全文看,③④⑤段是什么顺序?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陈乐平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0字以内)
赏柳之情思:阅读《江南柳》答题。
江南柳
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水滋养柳,柳妆点水,水柳一家亲。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⑧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树无言,风有语。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飘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乌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呜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之情。“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一城春色一城絮。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转生,尽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竞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江南柳,依次是:柳的形态和声音、柳的妙处、。(2分)
文段④划线句子说“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柳之妙”体现在
和两个方面。(2分)品析下面句子: (2分)
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段①中“一颗不灭的灵魂”含义的理解。(2分)
阅读下面材料,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材料中的“柳”包含着怎样的情思。(2分)
材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选自《诗经·采薇》。往:离开故乡。思:语气助词。) 积累链接:古诗中也有很多咏柳的佳句,你能写出一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