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故乡的芦苇
离开故乡许多年,最让我魂牵梦绕的是一片青青的芦苇。
那一片芦苇在村子的西面,因此我们的村子叫“西苇子”。小小的山村风景非常优美,它背靠一座巍峨的大山,怀抱一轮圆月似的清泉。冬天,大山像一面巨大的屏风,将凛冽的寒风挡在大山之外,即便雪花飘飘,村里也不会寒气逼人;春暖花开的季节,大山就成为一个绿色的摇篮,葱茏的绿意就从那里流淌出来,将小山村濡染得眉清目秀,清爽可人。最妙的是村子西面那个冬夏长流的泉子。方圆几十米,聚起一碧幽幽的泉水,像一块玲珑的翡翠,晶莹在村里人的心头。泉子像一轮圆圆的月,只是在西侧留下一个小小的缺口,似乎被嘴馋的孩子咬掉了一块。清澈的泉水就日夜不息地从那里流出,流向更远的地方,滋养了一片青青芦苇。
到了夏天,青青芦苇长起来,就在大山的怀抱,抒写出一片蒹葭苍苍。那一片青青芦苇牵着我眷恋的目光,藏着我儿时的梦。那青青的芦苇就是山里健壮的孩子,在温暖的阳光里疯长着,眼看盛夏刚至,便已茂密而幽深。远远望去,像是一朵墨绿的云,贴在村子的额头上。这片青青芦苇不但为村子增添了幽幽绿意,也是一个天然的避暑胜地。每当酷暑难耐的时候,村里的孩子们就钻进茂密的苇丛,玩起八路捉鬼子的游戏。无论天气如何炎热,苇丛里永远是凉爽而迷人。到了白露为霜的季节,芦苇吐出长长的芦花,在微风中起伏,如千里春潮起,万顷银浪来。夕阳下,橘红的霞光在芦花上舞蹈,朦胧出一片迷离的韵致。而不知从何处传来悠悠的笛声,叫人平添了几分惆怅。
鸟儿被这景色所吸引,从大山的外面翩翩飞来,在这里筑巢生蛋,繁衍后代。很多时候,那些精致的鸟蛋成了孩子们的美味佳肴。而老人们则更关心什么时候把那长长的苇叶收回,留待明年包一锅飘香的粽子。
对于故乡的思念,就像窖藏的老酒,岁月越悠长,味道越浓厚。这一年,又到了粽子飘香的时候,终于被强烈的乡情所牵引,驱车回到久别的故乡。
望见了那座苍翠的大山,望见了那片青青的芦苇,望见始终缭绕在心头的炊烟,望见了那扇熟悉的大门。脚步软了,心儿暖了,“近乡情更怯”,我终于见到了久违的故乡。
月是故乡明,今夜月不圆,月色却分外皎洁。把小小山村映照得清幽剔透。本想踏月去村头那片青青的芦苇地,寻访童年的梦境。推开门,却见一院盈盈月光,映照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在月光下包粽子。
她背对着我,坐在一个小方凳上,她的身畔有序地摆放着几个大小不等的盆。那个大一点的盆里盛着洁白的江米,盈盈的一盆泉水泛着明亮的月光,天上那月亮好像就是从这盆里生出的。大盆的两侧,一盆里整齐地摆放着长长的苇叶,不用问,那一定是来自村边的芦苇地;另一个小盆装满了红枣,那一颗颗用泉水浸泡的枣,圆圆的,红红的,多像一颗颗圆润而鲜活的心啊。
母亲低着头,专注地包着粽子。她先从盆里拿出两叶苇叶,叠好,拢起。然后又伸出一只手捞出一把江米,放入拢起的苇叶里,再挑出一颗红红的大枣,塞在江米中,双手三下两下就包成一个三角形的粽子。最后又拿起一根细细的马莲,一手抓住已经包好的粽子,一手将马莲紧紧缠绕在粽子上,一圈,两圈,用一根细细的马莲把对儿女的牵挂,对儿女思念紧紧地缠绕在那个小小的粽子上。包好缠完,她似乎很满意,把包好的粽子放在明亮的月光下端详了一会,轻轻放在另一个盆子里。
不一会儿的功夫,江米少了,枣儿少了,粽子装了满满一盆。母亲抬起头,用手理一理有些纷乱的白发,一边用手捶一捶有些酸痛的腰,一边端详着那满满一盆粽子,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我站在门口,静静地看着。我在虔诚地拜读一幅温馨的画,我在默默地瞻仰一个感人的镜头。A我没有动,只是站在那里静静观看,我要用泪水将这朴素的底片好好冲洗,永远刻印在我的心底。我要用心牢牢地封印、存档,让这温馨而动人的一页永不褪色。
我的白发亲娘啊,你哪里是在包粽子,那粽子里包的哪里是一粒粒江米,那是天地都难以盛得下的深情。那不是一颗颗红枣,那就是你那不肯衰老的心。你知道我明天一早就赶回城里,你就在皎洁的月色里为我包起了粽子。你是将人间最为美好的情感包进粽子里,叫儿女们慢慢品尝;你是在叫我们知道,天地有疆,母爱无边,时光易逝,亲情不变。泪光中,看着披一身洁白月光的母亲,看着母亲那俯仰有致的动作,看着母亲被时光漂白的头发,看着母亲那已经有些佝偻的身躯,我想起了孟郊的那首《游子吟》,想起了那句“儿行千里母担忧”……
我终于明白了,我何以对故乡那片芦苇念念不忘,因为那片青青芦苇的边上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个小山村里住着我的白发高堂。
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故乡的芦苇”为题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②段对故乡小山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第⑨段的内容。并分析本段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仔细阅读文章第11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划线句的。
                                                                              
                                                                                      
阅读邹韬奋《我的母亲》的最后一节,结合文章的最后一小节,探究这两小节的异同点。(可以从表达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来探究)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庭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邹韬奋《我的母亲》)
相同点:                                                                      
相异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菠萝飘香
①我生长在雷州半岛,这片红土地是我成长的沃土。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优越,这里盛产香蕉、菠萝、芒果、木瓜、火龙果等热带亚热带水果,而我最喜爱的,要数菠萝了。
②菠萝属于剑麻科,它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大小跟瓜差不多,它的外表很独特,顶端长着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叶子的边缘有许多的小锯齿,整个菠萝看起来就像一个扎着冲天小辫儿的娃娃头。菠萝的皮特别厚,十分粗糙,像盔甲一样。没有熟透的菠萝是青色的,味道涩涩的;熟了的菠萝黄中带绿,吃起来酸中带甜,而熟透的菠萝黄澄澄的就像一个金黄色的灯笼,样子十分好看。
③我们这里种植的菠萝又称凤梨,是热带名果之一,原产巴西,16世纪传入我国。与芒果、香蕉、椰子并列为四大热带“果皇”。湛江菠萝是1926年由徐闻籍华侨倪国良从南洋引进,当时引进的品种是“巴厘”,在徐闻愚公楼一带试种植,解放后继续引进了“陈嘉庚”、“巴里”、“千里花”、“沙捞越”等名优品种,以其果大、汁多、内脆、味甜而畅销全国。
④ “徐闻菠萝冠全国,曲界菠萝半徐闻”。地处红土地的徐闻,是我国著名的菠萝产区——中国菠萝产业龙头县。目前全国年产菠萝约100万吨,湛江地区就占了一半,是全国菠萝最大产区。如果你走在雷州半岛的红土地上,菠萝的种植满坡成片,青翠连天,碧波起伏,犹如翡翠之海。徐闻菠萝生产基地自1981年创建以来,公司不断革新技术、培养员工,在菠萝产品开发、质量监督上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打造了享誉海内外的名牌产品。
⑤很多人尝过“三叶牌”罐头,可是对菠萝罐头等绿色农产品却只闻其名、未见其面。这也难怪,因为三叶牌菠萝汁、菠萝罐头主销国外。用来生产罐头的菠萝成熟度一致、色泽金黄、甜酸适中、浓郁芳香,是欧美市场上惟一认可的中国菠萝罐头,该产品由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公司生产,年产菠萝罐头近5万吨菠萝汁1万吨。
⑥看着那一片片菠萝的海,闻着一阵阵菠萝罐头的香,儿时对菠萝守望的情景又回荡在心间。小时候,我们村也种了满山的地菠萝,由于它耐旱能力强,家乡人都把它种在柑桔林的田埂上。当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人间,“呼”地一声,大地苏醒了,菠萝树打着哈欠,伸伸懒腰,开始结菠萝了。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向四周展开带刺的叶子,这时菠萝上的刺还很嫩,等菠萝渐渐长熟,刺也渐渐硬了,呈鱼鳞状突起,菠萝也便变成了金黄或淡黄色,与满山的柑桔林交相辉映,黄绿相间,那可真叫美。
⑦那时候,我和哥哥几个还小,每次等菠萝一成熟,就跑到柑桔林里去偷摘。我们兄妹还不懂得菠萝的吃法,闻着那散发出一阵阵芳香就馋了,急不及待地拿小刀把菠萝剖开就吃。哥哥由于吃得太多而中毒呢。
⑧波萝不仅是水果,而且还是菜肴中的“主角”。那时候,要吃一顿肉可是不容易的事。牛肉炒菠萝,是我爸爸的拿手活。每次爸爸从外地回来,准会带回牛肉。菠萝炒牛肉那酸中带甜,甜中带酸的感觉美极了。现在回想起来,还余味犹存。
⑨菠萝全身都是宝,除了有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外,还可加工成罐头、蜜饯、酿造酒醋等,菠萝也可减除臭味,尤其是新的橱柜或家具仅要放置一些菠萝皮,便具有消除异味的功效。果汁中含有一种与胃液相类似的酵类,可分解与蛋白质,具有助消化作用,饭后食用,大有益处。菠萝有鲜美的香气、独特的风味,是任何水果不能比拟的,曾被欧洲人称为“杰出的水果”。将其制成的罐头,仍能保持原鲜果的风味,成了国际市场的畅销产品。
⑩每当11—12月你要是经过这片沃土,就会看见这里到处是菠萝的海洋。田间地头到处停靠着北京、黑龙江、山东等外地号牌大货车,众多来自广西、湖南、贵州等省的民工或摘果或装车,忙得不亦乐乎。长驻当地收购菠萝的外地客商源源不断地把满载菠萝运往全国各地销售。
文章第②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菠萝?
通读全文,你认为徐闻菠萝畅销国内外的原因有哪些?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②段和第⑥段语言的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湛江盛产水果,除菠萝外还有很多水果,请你介绍其中的一种,至少用上两种说明方法。

不该遗忘的“自省”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学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的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
                                  
如果把文中的“我们”改为“你们”,表达效果会怎样?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结合下面任何一则链接材料,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⑴巴金先生晚年写了《随想录》,对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进行反省,并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是对自己灵魂的无情拷问,是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有学者评论,此举凸显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树立了不朽的精神路标。
⑵1971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为了忏悔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他那跪感动了世界,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跪。当时波兰的舆论称:“作为反纳粹斗士的勃兰特这一跪,使德国真正站起来了。”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高远,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
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说明对象看,文章属于一篇说明文;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概括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
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工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文章主要使用了、两种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中一种的作用。
将文章开头“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句中的“之一”一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读了本文,你对“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会有新的理解吧?请举出一个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个实例,来说明汉语表意的丰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儿子独立一回
凌鼎年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还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
  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再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去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了海边?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意见,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 ,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大巴车票一张
  上海出租车票一张
  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
  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
  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
  付冷饮费若干
  ……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两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次过了回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华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80字)

结合小说对“妻子”言行的描写,具体分析“妻子” 这个人物形象。

小说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并详细介绍“儿子”如何过独立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围绕“儿子”独立问题来写。你如何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独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你的眼泪,我的成人礼》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你的眼泪,我的成人礼
(1)开学三天后,我如愿当上了班长。我在高中时一直做班长,有经验,所以充满自信。
(2)我希望一个班级能有好的团队精神和面貌。当天下午,我走上讲台对大家说:“打扰各位同学几分钟,为了方便大家联系,我决定在班里开通飞信。”
(3)“什么是飞信啊?”前排,一个短头发的女生问。
(4)“就是综合通信服务啊,可以实现互联网和手机间的无缝通信服务……通俗点说吧,就是可以群体使用的短信息,免费的,就像QQ群,我们班先建立起自己的飞信群。”
(5)短头发的女生吐吐舌头,有点不好意思,然后半开玩笑地说:“我从小县城来的,消息不灵通。”好多同学笑起来。我也笑了笑说:“如果大家都明白了的话,把手机号报给我……”
(6)我的话还没说完,听到有个男生问:“必须要用手机吗?”
(7)“当然,不用手机怎么发短信?”我不解地向后看去,问话的,是个皮肤微黑的男生,瘦瘦的,但是眼睛很亮,唇角微微上扬,有点倔强的表情。但是我没想到那个男生忽然站起来说:“我没有手机。”
(8)“去买一个啊。”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9)“我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穷,家里还有奶奶和妹妹,母亲身体不好,一家人的生活都靠父亲在城里做建筑工。我上大学的学费是父亲借来的,在大学里怎么生活下去,还要靠我自己,所以对不起,虽然我热爱我们的班级,但是班里的飞信群,我不能参加。”说完,那个男生朝外走去。
(10)我愣住了,而此刻,全班同学,也都鸦雀无声。那个高高瘦瘦的男生,穿着普通的蓝色运动装,白球鞋,街边小摊的廉价物品,做工粗糙……而裹在这样劣质运动装里的背影,却依然挺拔。
却依然挺拔。
(11)许久,我站在那里,感觉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惭愧、自责,甚至有一种失效。
(12)第二天,我在教室里挂了一块黑板,我说:“以后有什么消息,我会写在黑板上通知大家,请大家留意!”然后,走到教室后面,走到那个拒绝了我并敢于承认贫穷的男生面前,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弯下身,深深地鞠了一躬。
(13)教室的某个角落,发出了孤单的掌声,很快,掌声多了起来,连成了片。
(14)我抬起头的时候,那个高高的倔强的男生清亮的眼睛里,盈满了泪水。
(15)这一天,是我18岁生日,虽然我收到了许多贵重的礼物,但是我知道,这眼泪,才是生活送给我的真正的成人礼。
通读全文,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脉络,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自信→优越感→()→()
第(10)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第(13)段运用了侧面描写,你认为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答:
你怎样理解“这眼泪,才是生活送给我的真正的成人礼。”这句话?
答:
如果小说第(11)段改成“许久,我站在那里,感觉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不屑、耻辱,甚至有一种愤恨。”会有怎样不同的结局?请简述改动后的故事结尾。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