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肃王与沈元用》,回答小题。(17分)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矜:夸耀。⑤他语:说别的事情。⑥骇服:吃惊佩服。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 元用强记(         )         (2) 辞偶俪(         )  
(3) 矜其敏(         )           (4) 略无矜(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1) 元用素强记               (2) 不 能 记 者 阙 之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取纸追书

A.至 B.观正浓
C.是吾剑所从坠 D.心所向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游溽,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宁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罪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美秀而繁阴,及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它。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但接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漠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湖、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就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云归而岩穴 暝( )

②野发而幽香 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然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文言文阅读。

【甲】与人书(六)

顾炎武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注释]①选自《亭林文集》。《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书曰________

未尝一日忘天下也________

③媵人持沃灌________

(2)小嘉与小舟在理解《与人书》中“拙诗”一词时有了困惑,请你参与讨论。

小嘉:“得拙诗”的意思是“赤豹读了一首拙劣的诗”。

小舟,我感觉不对,“拙诗”在这里不应该这样理解。

你:是的,“拙诗”不是指“拙劣的诗”,理由是_______。

(3)【甲】【乙】两文主旨都是劝学,两文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你汲取了那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___________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明惠:聪明,“惠”通“慧”。②画地令方: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

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合适的内容。

2)对曹操将何晏送回家,恰当的解释是(

A.

何晏不想更改姓氏,曹操明白了他的心意。

B.

何晏提出要一栋房子,曹操认为他太贪心。

C.

何晏不愿给曹操做儿子,曹操为此很生气。

D.

何晏聪明过人,曹操觉得他日后不好驾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枝/青树翠

B.

香远清/自以为大有所

C.

菊/秦王唐雎曰

D.

乎众矣/诚开张圣听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你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依据上文,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雨麦:下麦雨。②有年:丰年。③忭(biàn):喜乐,欢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进亦忧,退亦忧(

天下之忧而忧(

③始官舍(

④引种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或异二者

B.

处江湖远则忧其君

C.

予至扶风明年

D.

以为休息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亭以雨名,志喜也。

4)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