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肃王与沈元用》①,回答小题。(17分)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②,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③,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④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⑤,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⑥。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矜:夸耀。⑤他语:说别的事情。⑥骇服:吃惊佩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 元用素强记( ) (2) 辞甚偶俪( )
(3) 欲矜其敏( ) (4) 略无矜色(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1) 元用素强记 (2) 不 能 记 者 阙 之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取纸追书之
A.至之市 | B.观之正浓 |
C.是吾剑之所从坠 | D.心之所向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4分)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解释下面划线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之: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解释划线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便要还家()下列划线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翻译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文段选自《》,作者,是我国_____(朝代)著名_______家。
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的实词。
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可()
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的虚词或指出其作用。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而()
⑵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甚()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②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②固:坚持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畜一红马(养) | B.公不许(同意) |
C.之万怪之 (责怪) | D.比公乘之 (等到) |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翻译成现代汉语。
韩愈的《马说》中认为,由于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得不到重用,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1)未尝识书具尝:(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
(3)不能称前时之闻称:(4)受于人者不至也不至: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彼其受之天也 |
B.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D.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 |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翻译成现代汉语。
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从他的变化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