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一:近五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
年份 |
进口(亿元) |
出口(亿元) |
2009 |
10059 |
12016 |
2010 |
13962 |
15778 |
2011 |
17435 |
18984 |
2012 |
18184 |
20487 |
2013 |
19504 |
22096 |
注:中国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当年进口同比增长7.3%,出口同比增长7.9%。
改革开放以来,低人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是中国经济竞争制胜的比较优势。由此,我们实现了“中国制造”的崛起,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声誉。但这一格局不可能恒久不变,根据韩国等国的发展经验,低成本导向的加工贸易在一个地区的黄金发展周期,一般只有20年。如今,跨国公司的低端环节产能开始迁移转向更低成本的地区,高耗能、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制造”加快转型、再造优势迫在眉睫。
材料二:记者从2014光伏领袖峰会上了解到,2014年我国光伏产品预计出口量为1760万千瓦,出口总量渐趋平稳,但贸易保护主义仍虎视眈眈,光伏产品出口仍面临难题。根据这则新闻,高一学生小李认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存在很多困难,中国应退出经济全球化。
(1)表一反应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全面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评析小李的观点。
(论述题)
材料一 2005年4月12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我们应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 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把亿万人民紧祭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材料二 2004年山西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春天祝福》中,有一个节目叫《欢乐节奏》,它用我国民族传统的二胡演奏贯穿始终,连缀了中国民间舞、欧美的拉丁舞、踢踏舞、古典的芭蕾舞,这种融合古今中外艺术形式于一身所产生出的强烈反差和对比,给了观众新鲜的审美满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而也有 人以文化创新为名,以国剧大师梅兰芳为题材搞了个芭蕾舞剧。对这一文化创新,专家尖锐地指出:京剧的立身之本是唱念做打,抽去了国剧精髓,这一所谓文化创新就失去了美学依据,观众如何看得出那个跳芭蕾舞的就是我们的国剧大师梅兰芳?
结合材料回答:
(1)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哪些优秀文化?
(2)材料二中的两种文化创新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与评价?
(3)根据所学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进行文化创新?
(辨析题)
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应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因此不应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时,首先要求演员做的是到河北坝上东沟村体验生活,并且非常重视这个体验的过程,要求演员与农民一起生活、劳作。而著名演员赵丹说:“有时候演员演技的提高往往‘功夫在诗外’,技巧来自生活,来自刻苦的锻炼,多学多看,勤学苦练。”除了平时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加强积累外,每拍一部影片,每塑造一个角色,他都要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创作出人民大众喜爱的作品。 ·
结合材料分析:
(1)优秀影视文艺工作者在创作影视作品时,为什么都非常重视到基层体验生活的过程?
(2)你认为当代文化工作者怎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9世纪照相技术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电影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20世纪中叶电视机的发明,使得“电视连续剧”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品种;电脑的出 现使“网络语言”
盛一时;手机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004年6月,广东作者千夫长创作的国 内第一部手机短信连载小说《城外》出笼,短信写手戴鹏飞的新书《谁让你爱上洋葱的》也同时面世……
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论述题)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西交往源远流长。海纳百川,广交朋友,兼收并蓄,这正是中华文化连绵不断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强劲的交流势头,日益形成一种 “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化格局。
材料二 我国著名人文学家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应怎样对待文
化的多样性,其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