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苏州园林》节选(4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艺术”与“技术”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
                                                                                
为什么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选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思路?选文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静候的智慧

①大千世界,漫漫红尘,每天都在上演着进与退的人生剧目。当机会来临,我们无疑应奋勇争先,而当机会还没降临时,我们应拥有静候的智慧。

②看到这么一则故事。挪威布特森山林地区有一种长角鹿,每到冰雪即将消融的季节,它们都会成群结队地踩着布森河厚厚的冰过河,迁移到对岸去觅食春天的草籽,但每年总有一批长角鹿来得晚,而错过了过河。此时,河水已经消融,这些长角鹿显得异常狂躁。它们常常会对着大树或大石撞自己的犄角,直到弄得伤痕累累才罢休。’最后,它们只能死在原地。

③而这一带还有一种动物﹣﹣野羚,它们每年跟长角鹿一样,也是要在这个季节过河。但奇怪的是,一些错过了过河最佳时机的野羚,并没有像长角鹿那样狂躁不已。而是昼夜守在河边,靠踩着上游不断漂来的浮冰,最后一个个地都成功渡到了对岸。为什么同样的过河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局?原来,在不利的情况下,野羚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学会了静候,在静候中,它们把不断漂来的浮冰当成“机会”,当这些“机会”被它们一一把握到时,也就顺利到达了对岸。

④生活中,有许多像长角鹿一样的“愚人”。他们怀着远走的抱负,渴望在人生的路上攻城拔寨,取得成功。但是,面对“解冻”的“天河”,看着别人顺利到达彼岸的身影,他们往往会焦虑、烦躁,坐卧不宁,有时甚至还会做出自暴自弃的举动。面对不利的局面,他们不会抓住时机,哪怕是像“浮冰”一样送到眼前的机会他们都熟视无睹。因而,终其一生,碌碌无为。但环顾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野羚一样的智者。面对困境,他们不急不躁,在光阴里静候着时机,一旦发现机会降临,哪怕是像“浮冰”一样的丁点儿机会,他们也不放弃,靠着这一个个机会,终于渡过了道道难关,到达成功的彼岸。

⑤那么,我们如何拥有静候的智慧呢?

⑥静候需要以平和的心态做好准备,厚积薄发,著名演员王凯的经历便印证了这一点。他久坐冷板凳,却怀着执着的梦想,默默演练,安然静候,当《伪装者》《琅琊榜》演出机会来临,他便一举成名。可见,能“一鸣惊人”的,必定在“不鸣则已”的时候养精蓄锐。而你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冲上蓝天的勇气与磨砺,然后一心一意地忍受折翅飞翔的煎熬,等待搏击天宇的那一刻。

⑦静候更需要洞若观火的敏锐和捕捉时机的果敢  可见,能“动如脱兔”的,必定在“静如处子”的时候细细观察。显然,静候不是守株待兔,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大智慧。

⑧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蜿蜒的大河,面对这条奔腾的河流,我们常会面临“冰河”的考验。当前途迷茫时,千万不要彷徨,更不能浮躁,而是要静候下来,像野羚一样,运用智慧,果断地抓住机会。只要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再大的“冰河”也会被我们踩在脚下,最终

赢来属于我们的春天。

(1)选出对选文中心论点表述准确的一项  

A.我们应拥有静候的智慧。

B.我们要不急不躁,静候时机。

C.我们要运用智慧,抓住机会。

D.静候赢来属于我们的春天。

(2)选文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析选文⑥段的论证思路。

(4)若在选文第⑦段画横线处填写一个事实论据,下面两个例子哪一个适合?选出来并说明理由。

A.“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似乎早就预言了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的不解之缘。,她经历了无数次实验,数十年潜心研究,终于在84岁高龄时,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成就了自己充实的一生。世人景仰,盛名昭昭。她为全人类的健康幸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B.“互联网大咖”马云,曾历经三次高考失意,三十次求职失败,但他仍多年执著于互联网创业,准确把握时代经济脉搏,果断引领阿里巴巴这艘巨舰驶向世界,结束了漫长的等待,成为信息时代的先锋企业家,为人们带来有远见的创业方式和美好的世界。

(5)选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试着写出三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全能算将”天河一号

①我叫“天河一号”,在普通人看来我只是12排黑色的大柜子,但“人不可貌相”,我可是中国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也曾是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2010年11月,我代表中国首次获得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第一名,成为超算红人。

②国家之所以这么重视我,是因为如果缺乏自主的超级计算能力,在气候、气象、海洋与能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领域,就无法开展长效气象预报和高分辨率油气勘探,会长期受制于人。超级计算将是未来世界各国抢占的技术前沿,也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③我的本领很大,作为一个全能算将,“算天”“算地”“算人”都是我的拿手好戏。

④“算天”是让大飞机、航天器在我模拟的虚拟空间飞行,让气象、雾霾在我的数值时空里预测未来变化。听起来很抽象?大家想象一下飞行器和航天器的尺寸就明白,实物实验不可行,成本也太高,且通过传统实验风洞开展飞行器设计已很难满足需求,美国波音787客机70%的研发设计工作都由超级计算数值风洞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样机建成直接进入试飞。现在,我已经参与过“国产大飞机、宇宙飞船的全尺寸飞行气动模拟”等重要研究工作。

⑤再说说雾霾预警吧。我与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构建了自动化实时雾霾预警预报系统,只需要2﹣3小时就能算出最长时效预报5天的数值预报,实现目前雾霾预报最高网格精度2﹣3公里,而过去的精度为so公里左右。通过对污染源、区域污染数据的精确分析,为未来雾霾治理提供预警及解决方案。

⑥“算地”是能给地球做“CT”。过去在油气勘探领域,我国缺乏强大能力的超级计算机,并且核心软件需要从欧美几大石油软件巨头购买,这样在国际石油勘探上完全没有竞争力。2011年开始,我参与合作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熟的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核心软件和处理平台,原来需要30天完成的业务项目在我的处理平台只需要16小时。这帮助我国石油公司在国际勘探竞标上成功击败欧美公司,完成了多个国际、国内项目。

⑦“算人”是指探索人类大脑的秘密,破解人类基因密码。脑科学是神经疾病治疗、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取得突破的驱动力。在国内的全脑三维成像领域,基于我的超级计算能力和并行处理技术,已实现150倍以上的提升。原来一次鼠类全脑成像数据处理需要5~7天,现在1﹣2个小时就可完成。同时,我们也与神经科学家合作开展我国脑神经网络仿真与超级计算的首次结合,将为我国脑科学下一步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⑧成为一名“全能算将”,这一生能为促进国家高端信息技术发展,支撑重大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贡献力量,我很荣幸和自豪。由于需求快速增长,我现在的利用率已经超过90%,计算、数据存储能力已经处于饱和运行。不过大家不用担心,我的弟弟“天河三号”马上就要诞生了,它的运行速度将是我的200倍。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发展规划迫切需要超级计算能力的支持,我们一家都会撸起袖子加油干!

(1)请简要分析选文标题的作用。

(2)阅读选文③一⑦段,简要概括“天河一号”被称为“全能算将”的原因。

(3)选文第⑤段加点词语“目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实现目前雾霾预报最高网格精度2﹣3公里,而过去的精度为50公里左右。

(4)选文⑥段画线处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天河一号”是“国之重器”,它常常使用在气候、气象、海洋与能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领域。

B.我国“国产大飞机、宇宙飞船的全尺寸飞行气动模拟”等重要研究工作也都有“天河一号”的参与。

C.如果利用“天河一号”的超强计算能力和并行处理技术,鼠类全脑成像数据处理只需1~2小时就可以完成。

D.作为“超算红人”,“天河一号”未来会以超强的运行速度和计算存储能力,继续领跑世界超级计算机队伍。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别拿后妈不当妈

①她第一次对我“施暴”时,来我家还不到半个月。

②那半个月,其实我已在背地里开始了和她的较量。比如,我会偷偷在她的杯子里撒上一层盐,热水化开,薄薄地留在底层,她不知情,早上喝水时,一口被呛到;比如,我会用小锯子把她一只鞋的鞋跟锯短一点点,她穿上去,一迈步一个踉跄……对我这些恶作剧,她却都保持了沉默,这给了我一种错觉,我觉得第一她好欺负,第二作为一个后妈,她不敢对我怎样,她怕别人说。要知道,她嫁给我爸,来到我家,可有一院子的人看着呢。所以,我大意了。

③那天晚上,我带领院子里几个孩子玩嗨了,最后把王奶奶家乘凉的棚子给点着了。在和院里大人合伙把火扑灭后,她把我薅回家里,关上门,二话没说抓起了鸡毛掸子,她一边抽我一边大声吼:让你知道后妈也是妈,也能管你、打你、教训你!

④我也跟着她吼叫:“后妈打人了,虐待,救命啊……”结果,我喊破了喉咙也没人来拉架。后来,我识趣地不喊了,她才住了手,指着我说:“以后再敢胡作非为,做一次打你一次,不信你就试试。”我忍着剧痛,也强忍着眼泪,因为我忽然意识到,她说的话是真的,如果我爸知道我放火,也肯定不会轻饶了我。

⑤和她的正面战争,终于以我的全盘失败而结束。这种结果直接导致了日后我再没敢跟她搞恶作剧,我听了小伙伴们的忠告:惹不起,躲得起。

⑥当然,我也有点佩服她了,因为她居然没有告状,连赔王奶奶家3000块钱的事都没说。而且,A从她进门之后,家也的确像个家了,井井有条、干净整洁,我再没穿过脏衣服,何况我每天还吃着她做的饭菜

⑦挨打的暑假过后,我读了中学,早起晚归,两个人相处的时间并不多。我和她进入一种平和而疏离的状态。中学功课日益紧张,后来我连电视也没时间看了,她好像也不看。晚上,我做作业时,家里静得像没有人。有一天晚上,我做题做到深夜,感觉有点儿饿,打算去厨房找点儿吃的。推开门,我吓了一跳,客厅里黑着灯,电视机却在亮着,无声无息,她坐在电视机一米开外的小凳子上,看字幕。听到我开门,她忽然回头,好像也被吓到。我有些尴尬,张了张口不知说什么。B倒是她迅速恢复淡定,平静地说:看你开着灯,知道你没睡,这么晚了,没准也饿了,厨房有煲仔饭。”我应了一声,从她身边、从暗暗的无声的光影里走过去。不知怎么,那一刻,双腿有些沉重,心却有些酸软。

⑧从那之后,我发现不管我复习功课到多晚,她都陪着我不睡,做好一份可口的宵夜在炉火温着,也不喊我,只等我饿了出来找着吃。终于,一天晚上,吃完虾仁鸡蛋羹后,我对她说:“谢谢您。”她淡淡地看我一眼,“有什么好谢的,后妈也是妈,妈能做的,后妈也能做。”就是这句话吧,令18岁1.83米高的我,忽然就忍不住湿了眼眶,背过身去,说:“电视您放点儿声吧,影响不到我。”她好像也应了一声,但之后,依旧看着无声的电视,直到两个月后,我参加完高考。

⑨高考成绩好得出乎我爸的意料,坚决为我举办盛大的升学宴,七大姑八大姨也都为此兴奋,热情参与。那顿饭,78岁的奶奶也来了,和她挨着坐,奶奶说:“小宽能有今天的出息,多亏了你。”她笑笑,不承认,也不否认,七大姑八大姨也都开始夸赞她,她终于有点儿招架不住了。我起身,几乎不假思索地替她解围:“你们怎么都那么客气啊,别拿后妈不当妈好吧?”

⑩此言一出,所有人都大笑起来,只有她,愣怔在那里,第一次失去了我熟悉的淡定。她呆呆地看着我,看了好久,一眨眼,有眼泪簌簌而落。我低下头去。没有人知道,说完那句话,我和她一样,也愣住了。整整6年,我从来没有叫过她妈,甚至很少叫她阿姨,我们之间的对话,少得可以忽略不计。可是时光能记住一切,记住她从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所有对我的付出,包括那顿令我想起来就不寒而栗的“暴打”。

【注】:薅是揪的意思。

(1)选文第②段为什么要交代“我”对后妈所做的恶作剧?

(2)选文第③段画横线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⑦⑧段中后妈做了哪些令“我”感动的事?请简要概括。

(4)从选文A、B两处画横线句子可以看出后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5)第⑩段两个“愣”字,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6)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选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讲述了“我”与后妈之间感人的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别拿后妈不当妈”正是母子情感交融的集中体现。

B.选文结构设计精巧,“施暴”一词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结尾处又一“暴打”与之相互呼应,使结构严谨。

C.选文第⑨段中通过写78岁的奶奶由衷的夸赞,表达出对后妈真诚的认可,直接表现了后妈对“我”健康成长影响之大。

D.选文语言诙谐有趣,如“我大意了”“玩嗨了“虐待,救命啊”等,极富生活气息,令人忍俊不禁。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四段与第五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孙君飞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 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阅读选文④至⑩段,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⑤﹣⑥

⑦﹣⑧

⑨﹣⑩

主要情节

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

B

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

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

我的心理

A

有些难过

C

D

(2)选文第三段为什么不能删去?

(3)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六段划线的句子。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5)选文第八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选文第⑪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