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钟情向日葵
王本道
①立秋过后,下午四五点钟的阳光就开始零落稀疏起来,风透过窗纱送来阵阵隐约的凉意。隔着宽大的窗户,几株向日葵正在院子里,挺拔而婀娜地闪烁着灼人的金黄,不经意抬头,也是满眼可以欣赏的风景。
②自从搬进这个院落,每年都要在窗前栽下几株向日葵,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向日葵度过了十几个春秋。
③在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里,向日葵与我虽相对无言,彼此间却似乎已经形成一种神秘的默契。骄阳下巍巍然如华盖蔽日,酷暑中郁郁葱葱、生机勃发,窗口作画框,我每天享受着它们带来的恬静与清凉,纵有多少困顿与烦恼都如云烟尽消。
④向日葵是自幼就熟知的,但在很长的时日里,却因熟视而无睹,直到1968年下乡“插队”。插队的乡村地处辽南山区,我和其他五位男女同学同住在生产队长刘大爷家里。辽南乡下,村里的民居几乎千篇一律是青石堆砌而成的平顶房,青石垒成的前院后园。前院和后园各属各家,农家人耻于浪费,总能见缝插针种些早熟玉米、蔬菜和花花草草什么的。而无论院子里栽种得如何“花哨”,都少不了几株向日葵。我们住的几间屋子的窗前,每年入夏以后,也会有几株向日葵渐渐长开,宽大的叶子衬着金黄色的花盘——那是刘大爷替我们精心种下的。他那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别小看了那几朵葵花,那是过日子人的标志,是做农人的本分。”是啊,一株株向日葵,傲然挺立,光彩灼灼,流溢着一户户农家生活的芬芳!
⑤插队三年,其实是一段孤独寂寞的时光,但窗前的向日葵减轻了我的苦闷。春天它似乎比所有花都显得沉稳,当各色春花相继绽开,漫山遍野花姿妖娆时,向日葵尚在默默地伸展着修长的枝干,滋润着硕大的叶片,悄悄然不喧哗。直至入夏,它才渐渐孕育起圆圆的蓓蕾。从蓓蕾到绽出花瓣,又要相当时日。直到盛夏,一朵朵灿烂耀眼的金色葵花才圆满地绽开。向日葵的花期极长,从盛夏开到中秋,疏密有致的金色花瓣,宽大肥厚的心形叶片,与阳光同在。黄绿色的花盘中,细嫩如绒毛的花蕊,似一个个柔软细腻的小生命,静静地享受着阳光的哺育。
⑥生长在我居所窗口的向日葵,让我一扫躁动而心情亮丽,雨中的向日葵,则更让我心境舒朗。北方的盛夏,常常是一片乌云从天边掠过,接着便化作暴雨倾盆,众多娇嫩的花被“零落成泥碾作尘”,向日葵在雨中,却能优雅地“伸出手掌”承接甘露,忘我地陶醉。风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叶片被雨水洗得发亮,安详而静美。这中间,有一种勃勃朝气潜滋暗长。
⑦其实,宁静何尝不是一种力量呢?宁静是蓄势待发,是等待成熟。这样的宁静,并非来自经历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世界对心灵的渗透、疏解。
⑧年事渐长,阅历渐多,我在祖国的其他地方也“发现”向日葵,仿佛你特别期盼某种事物时,就更容易让它从迷蒙的背景中凸现出来,更容易发现,到处都有它。一株,几株,一片……流动的光影和灿烂的色彩总让我神驰心醉。在东北和西北的广袤疆土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葵花田,似火的光影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倏忽让我想到身穿草绿色军装的士兵方阵,神采奕奕,时刻准备听从祖国的召唤。
⑨当年梵高画向日葵不知是蕴藏了怎样的思考玄机,但是几十年的生活经历,让我解读向日葵的生命奥秘时,愈加景仰它执著于太阳的精神,崇尚它安详静美而又雄姿英发的生机!
⑩有人说,“美是邂逅所得”。无论是对一个人或是一样东西,只有先入了心,才能真正入眼,“一见钟情”也因此而产生。从儿时对向日葵的熟视无睹,及至青年时代对向日葵的钟爱,邂逅美丽毋宁说是邂逅了热爱美丽的心灵线索。如今,许多人放逐宁静,四处寻找富裕而热闹的日子,农家院落里的向日葵也少觅踪影,而生活在城市丛林之中,我又时而为眼前的日新月异欢欣,时而渴望一个宁静的去处,便愈加在意窗前那点金色的葵花。
每年照例栽下几株,只愿让自己的内心也长满宁静的向日葵,如原野,可诗意生存,淡泊写作。“我”钟情于向日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②段中“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向日葵度过了十几个春秋”一句中加点的“我的”,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⑩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在生活中,几乎各种花都有对应的“花语”。请你结合选文,参照下面莲花的“花语”,给向日葵写一段“花语”。
莲花:喜欢此花的你是个谦谦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面对繁杂的尘世,往往能保持高洁的情操。
(一)妈妈的额头
蒋 平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摘自《天津工人报》2014年3月18日)
【题1】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另外三个片段。
(1)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
(2)
(3)
(4)母亲的额头布满了皱纹
(5)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画线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①④段画线的句。
(1)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2)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2分)
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的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 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以上选文选自(作者)的作品《》
祖母的葵花
⑴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是祖母种的。①祖母侍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⑵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⑶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②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 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地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开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情。
⑷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⑸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候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⑹凡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⑺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⑻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一颗瓜子,原是一朵花的魂啊。
⑼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⑽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开放,开在了祖母的心窝里。
(作者:丁立梅,选自《知识文库》)上文第⑵段说, “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通读全文,说说“我”记忆里的黄花有哪些。
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体会“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从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
我选句:请你谈谈第⑵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上文第7段写到了梵高和他创作的《向日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理解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⑦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⑧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⑨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老头子为什么选择在中午时分来报仇?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答:“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你选择一句赏析:
(1)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2)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答:我选择()句,赏析:第⑧段画线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福建土楼:聚族而居的“活标本”
许珍
北京时间2008年7月7日晚,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通过了最新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次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专家们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
土楼的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头和竹片。一来闽西一带生土黏性强,作为建材干后很坚硬;二来客家人在宽厚的墙体中加入竹片和杉木,它们能起到牵扯的作用;三是房屋主体采用土木结构,巧施穿斗方法,整体更加稳固。另外一些大户人家还在墙泥中搅拌了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质,犹如给整堵墙注了一剂强力胶,使之固若金汤。
这样的土楼具有抗震、防盗和冬暖夏凉等优异性能。它巍峨、凛然,堡垒式威严的外观表现出强烈的防御性。但内部却温馨、亲和,每个房间都用纤细的木构件组成,居住空间对内院开敞,便于交流和互助,从而让人备感亲切。和其他经典民居不同,“福建土楼”至今人丁兴旺,相处和谐,文化繁荣,是客家人族聚生活形态的“活标本”。
天人合一是福建土楼的又一神笔,体现了客家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理念。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土楼的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人文景观。这里,建筑材料取自大地,荒废时又回归大自然,是早期环保节能型生态建筑的经典。这种节约型和节能型的建筑与规划模式,在钢筋水泥不断肆虐和步步紧逼的今天,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魅力和启示价值。
客家土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建筑,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乡村社会。作为乡土建筑,土楼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单体建筑的技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上,也表现为土楼之间形成的整体性的、群体性的家族聚居的模式上。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出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这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是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是群体文化模式的见证。
土楼的居民们享受着安详的幸福,但是,在现代城市无休止扩张、农田山林不断被毁的开发时代,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古人的文化遗产所告知我们的人生哲学和生活伦理。下列选项中有关内容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由永定、南靖和华安三县的土楼组成的“六群四楼”(共46座)统称为福建土楼。 |
B.土楼以黏土、杉木、石头、竹片、糖、蛋清和糯米等原料为主要建筑材料。 |
C.“福建土楼”至今人丁兴旺,相处和谐,文化繁荣,是客家人族聚生活形态的“活标本”。 |
D.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所告诉我们的人生哲学和生活伦理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反省。 |
“土楼具有抗震、防盗和冬暖夏凉等优异性能”,形成土楼抗震能力强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
请结合土楼“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