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并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
材料二: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1)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2)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下列名句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一基本内容?请简要答出做法。
名 句 |
基本内容 |
具体做法(一个即可)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爱国 |
③ |
“以信守身、以诚处世” |
① |
考试不作弊 |
“善学者能、多能者成” |
② |
认真完成学业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友善 |
④ |
(4)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些什么?(两方面)
七年级(6)班在学习本学期内容后,老师带领学生组织了一次以“生命”为主题的论坛活动,同学们通过查资料、上网等方式收集到如下信息,请参与活动。
信息一:近年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百年大旱的极端气候灾难,主要原因是人类工业活动破坏了大气层引起的气候变化。在抗旱斗争中,我们完全有理由提醒一句“只有保护好大自然,才能保护好生命。”
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只有保护好大自然,才能保护好生命。”这个观点的?
信息二:他拥有令人羡慕的前途,可为营救同学,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湍急的河水中,最终同学得救了,年仅27岁的他却被河水吞噬。他叫杜先汝,留美博士,肥西人,学业优秀且乐于助人,被同学称为来自中国的“911””(美国的报警电话)。他的事迹在美国当地、华人华侨和国内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关注和震动。联系所学知识,谈谈杜先汝的事迹给我们对于人生价值怎样的启示?
信息三:2014年12月8日,我省淮北市同仁学校(民办)发生一起校园围墙倒塌事故,导致5名学生死亡,4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令人十分痛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深刻汲取这起事故教训,切实加强校园安全工作,严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请就保护学生的生命健康向学校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某市实验中学九年级(1)班学习了本课后,感到对书中的“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难以理解,便组成探究小组,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同学们了解到,当前全市上下正在为构建和谐城市而积极努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近年来该市经济发展的一些数据,并动手绘制了如下表格。
某市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假如你是该探究小组成员,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获得以上材料的途径可能有哪些?(不少于三个途径)
(2)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市发生的可喜变化是什么?还可以看出该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什么不和谐的因素?
(3)为解决这一不和谐的问题,你们拟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建议。请你写出两条建议。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发生6.5级地震。地震发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中国,挺住!”一个总理在几个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多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上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都不会被打垮。“地震震毁了我们的家园,却震不垮我们的脊梁!”
(1)这里的“脊梁”指什么?(写出内涵)
(2)挺直我们的脊梁有什么重要意义?
材料一:2014年3月3日-15日,“两会”(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鲜明特点之一是为民惠民,注重改善民生。
材料二:两会热点材料:健全监督体制、反腐;城镇化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民生问题(住房难、上学难、就业难、就医难,食品安全问题……);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
[学以致用]
(1)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党和政府正在努力维护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分析原因]
(2)党和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
[行动起来]
(3)两会的召开为盐城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八⑴班的同学想要在盐城市民中积极宣传两会的精神,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至少两种)
[建言献策]
(4)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2014年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获奖证书,紧握老科学家的手,温暖赤子报国的心。
于敏。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1967年6月17日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
狂风,沙暴,饥寒;休克,便血,失眠;坚守,奋战,奉献……
于敏全凭满腔忠诚的热血拼搏、鏖战,和许许多多有名、无名的“核卫士”一道,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挺立起新中国不屈的脊梁。
英雄,不轻言止步,只因国之使命在肩。
(1)于敏身上体现了哪些正能量?
(2)“英雄,不轻言止步,只因国之使命在肩。”于敏肩上的使命来源于?
(3)于敏是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肩负国之使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