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交流时说,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2014年9月5日~7日,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召开,主题为“东学西学·四百年”。 本届世界汉学大会将继续扩展汉学的外延,跨越传统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学科主题,从多角度回顾东西方交流400多年的学术传统。世界汉学大会旨在通过“汉学”搭建国际交往平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理解与合作,以在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将继续扩展汉学的外延”的意义有哪些?
(2)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科目 政治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一个洋人曾当众对他说“中国人愚昧无知,天生是亡国奴的料,即使送到天堂,也成不了人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谁是人才,谁是蠢才!”从此,徐悲鸿学习更勤奋了。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的数次竞赛,他都是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绩,使那个洋人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1)是什么力量促使徐悲鸿发奋读书的?
(2)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经历说明了什么道理?

材料一:张卫同学期中考试不理想,看着自己的成绩,他满面愁容,自怨自艾道:“咳,我这脑袋真是笨死了,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永远都学不好。”
材料二:李军同学期中考试同样没考好,看着自己的成绩,他暗下决心:“也许是学习方法不太对头,改一改,相信下次我一定会考好的。”
(1)以上两位同学对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他们的态度分别会产生什么影响?

小丽请晓畅帮忙练习唱歌,晓畅问她为什么要练习唱歌,她说:“大家都喜欢你,因为你的歌唱得好,所以我也要练歌。”晓畅说:“别这么说,你讲故事讲得多好呀,我们最喜欢听啦!”“是吗?你们真的喜欢听我讲故事吗?真是太好了,我太高兴了!”小丽激动得跳了起来。
(1)小丽为什么这么高兴?
(2)你认为晓畅做得对吗?为什么?
(3)从这则材料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边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反映了我国的什么行为?这种行为产生的结果如何?
(2)结合漫画,说明我们国家为什么要通过改革调节收入分配?

在近3万字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145次,如“牢记人民信任与重托”、“顺应人民共同意愿”、“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等等,引起新闻媒体与网友的关注。有网友认为,“人民”多次出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
能结合教材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