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交流时说,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2014年9月5日~7日,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召开,主题为“东学西学·四百年”。 本届世界汉学大会将继续扩展汉学的外延,跨越传统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学科主题,从多角度回顾东西方交流400多年的学术传统。世界汉学大会旨在通过“汉学”搭建国际交往平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理解与合作,以在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将继续扩展汉学的外延”的意义有哪些?
(2)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据《广州日报》报道:某小学老师布置作文时,竟以某位学生爱流鼻涕为题材。于是这位流鼻涕的学生一时间成了“靶子”,同学们在写这篇作文时,给他起了形形色色的绰号(如漫画所示)。
(1)该老师的做法侵犯了流鼻涕学生的哪项权利?
(2)结合所学知识,对起绰号同学的行为进行评析。
(3)请你向该学生介绍维权的方法。
在2014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三个1亿人”的目标: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到53.7%,但跨越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短板”: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部分城市存在棚户区、城中村等问题,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大量人口大跨度流动,加剧了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等。
(1)我国提出“三个1亿人”的目标,基于什么样的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什么根本原则?
(2)你认为要实现“三个1亿人” 的目标,除了需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外,还需要坚持实施哪些战略和基本国策?.
材料: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国家、民族、人民思想和精神上更强大?党的十八大做出了正面回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请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法治,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参与法治社会的建设?
材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
结合材料,运用基本国情的相关知识,简述我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材料:2014年3月彭丽媛以中国第一夫人身份出访欧洲。每每亮相,她的服装、手机都带有中国元素,向外国友人展示了我国古老的文化,带动一股浓浓的中国风刮遍全球。
(1)材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特点。
(2)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