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计17分)
父亲的雨
谢宗玉
①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②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里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③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背屋。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④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⑤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⑥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着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但小孩儿不能玩雨,小孩儿只能在大雨初来时,在稀稀朗朗的雨颗中,嚎着叫着钻来钻去,迅速返回屋檐下。所以我竟有些羡慕父亲。
⑦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⑧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地听她念叨了。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阅读文中划橫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为什么挨了骂父亲也不在意,仿佛是件快乐的事?)
(2)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山塘给“吹胀”了是什么意思?)
请任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方法、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
文章以“父亲的雨”为题有哪些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你认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情节和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一个走运的人》,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23期,有改动)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三件事。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有人提议“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段。(22分)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
阿 遥 (缩写)
①女囚蕾拉坐在典狱长对面,一脸漠然。
②“服刑12年没有外出,也不曾申请外出,也没有家人前来探望,要是能离开,蕾拉,你准备去哪儿?” 典狱长说。
③“我以为会被关一辈子。”
④“你被假释了,”典狱长拿出一封信,“雅各布神父在寻找助手,而你需要住的地方。你能去哪儿?难道去你姐姐家?”听到这句话,蕾拉神色黯然。
⑤几天后,蕾拉提着小皮箱来到雅各布神父住处,这是一所坐落在乡间的破旧大宅。神父早早准备了下午茶。蕾拉发现,雅各布神父是个年已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的盲人。
⑥每天中午,邮差都会骑着自行车前来,喊着:“给雅各布神父的信!”神父总是按时走到门口,从他手里接过一叠信。然后他和蕾拉来到后花园,坐在藤椅上开始工作。蕾拉拆开信,面无表情地朗读,“亲爱的雅各布神父,我的孙子快退伍了,不知他是否能找到工作和志向,我总是担忧,请为他祈祷。”神父背诵圣经里的段落,请蕾拉抄写在信笺上,作为回信。之后,蕾拉把来信叠好放到神父床底下,那里已经塞满了信,之后把回信贴上邮票,交给邮差。
⑦蕾拉不能理解神父对这些来信的热情,她追问神父保释自己是否只是为了显示权利,神父淡淡地说,自己只是上帝行善的工具。
⑧时间慢慢过去,蕾拉对工作越来越消极。有时收到信后,她将其中的一大半扔进院子里的水井。神父有些失落,“就这么几封?”蕾拉不耐烦地读着信,并故意隐去写信者的信息,可神父常常准确无误地说出写信人的名字和地址,“有些人只写一次信,有些人写好几次,还有些人……他们的信从未间断。”他意味深长地说。
⑨“最后一封。”蕾拉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信封里有一叠钱,她吃惊地睁大眼睛。“亲爱的雅各布神父,我已安然抵达北方,孩子们正在跟外婆玩耍,他们再度展现笑容,因为不用再担惊受怕……谢谢您对我伸出援手,慷慨解囊,这么多钱我用不了。我知道就算我没有要求,您也会为我们祷告。”神父含着泪笑了,他告诉蕾拉,为了帮助这个饱受家庭暴力的女人,他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借给了她。把钱放回储蓄罐时,蕾拉犹豫了许久。
⑩又是几周过去,邮差带来的信越来越少,好几次他都故意绕开神父的房子,他们再也听不到悠扬的喊声,“给雅各布神父的信!”
11神父一天比一天失落。蕾拉反而十分坦然,“就算没收到信,也没人会死。”她只是无法理解,神父为什么要住在这个一下雨就到处漏水的旧房子里。“政府给我安排住宅,但是我担心……担心这些信不能及时转到我手里。”神父说。
12天终于放晴,蕾拉跟着盛装的神父穿过林荫小道,来到乡里的教堂,里面空无一人,只有高高的穹顶和斑驳的精美壁画无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神父是不能迟到的,等一下新郎新娘就要来了,你去门口看一下,告诉他们我到了。”蕾拉注视着激动的神父,默默走出教堂。
13过了许久,蕾拉进来告诉雅各布神父,根本没人,也没有婚礼。“是啊,谁会需要一个瞎了眼的神父呢?没人需要。现在都没人愿意写信给我了,当人们不再求助,意味着上帝……哦,是我不再被需要了,或许事实就是如此。你可以带我回家吗?”
14“家?”听着神父的喃喃自语,蕾拉似乎被激怒了,她大步流星走出教堂,全然不顾身后神父无助的喊声。
15蕾拉回到神父家,将衣物塞进小皮箱,从储蓄罐里拿了几张钞票,打电话给出租车公司要了一辆车。而此时,神父在熟悉的教堂里四处摸索,像是在缅怀曾经的一切,在暴雨声中,他慢慢躺到地上,等待死亡来临。
16出租车来了,蕾拉坐进去,却怎么也想不出自己能去哪儿。最终,她还是回到房间,摘下枝形吊灯,想要自缢。这时,清醒过来的神父慢慢摸进家门,他的喊声唤回了已经绝望的蕾拉。
17第二天,蕾拉在半路上拦住邮差,要他在经过神父家门时像往常一样喊。“没有信我怎么喊?”“总之你喊就是了。”回到家,蕾拉试图将井里的那些信打捞起来,却无功而返。
18邮差如期经过,大喊“给雅各布神父的信”,可递到蕾拉手中的只是一本邮购目录。
19“开始工作吧。”她对衣衫不整就跑出房间的神父说。
20来到后院,他们照常坐在藤椅上,蕾拉撕开目录,随口瞎编起来,神父微笑,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口述回信。他起身想要回房间,“还有一封……亲爱的雅各布神父……”,蕾拉流着泪说起尘封许久的往事,从小她都是在姐姐的庇护下长大,为了保护她,姐姐挨了母亲许多打,长大成人后,姐姐嫁给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人,在一次亲眼目睹姐姐被毒打后,愤怒的蕾拉用刀刺死姐夫,并为此获刑,姐姐因为失去了丈夫,生活变得一团糟。
21雅各布神父倾听蕾拉的诉说,颤抖着双手站起来,他走进房间,拿出厚厚一叠信交给蕾拉,那是她的姐姐多年来不间断写给他的,也正是因为此,他为蕾拉申请假释,并为她提供这份工作。而此刻,他确信,蕾拉已经得到了救赎。
22“你慢慢看,我去泡茶,还有咖啡!”神父激动地走进屋子,却再也没有出来。蕾拉走进客厅,发现神父倒在地上……
23雅各布神父的尸体被警察抬走,蕾拉站在门口,紧紧捏着姐姐的信,信封后面写着地址和电话。
(摘自《文学报》2011年10月13日)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及人物的态度变化。
情 节 |
蕾拉的态度 |
神父的态度 |
假释后蕾拉每天跟神父在后花园里拆信、读信、回信。 |
不解 |
热情 |
慢慢地,蕾拉把收到一大半的信扔进水井里,信越来越少。 |
不耐烦、消极 |
① |
② |
暴怒 |
③ |
蕾拉拦住邮差假装给神父送信,向神父述说自己的往事。 |
④ |
激动 |
根据划线句子“把钱放回储蓄罐时,蕾拉犹豫了许久”,结合上下文,你觉得蕾拉当时在想什么?请用第一人称把她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并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你的依据。
请分析最后一段“蕾拉站在门口,紧紧捏着姐姐的信”中运用的描写及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为什么蕾拉听到神父说“你可以带我回家吗”暴怒起来,请结合全文作分析。
神父确信,蕾拉最后得到了救赎,文中哪几件事能表现蕾拉得到了救赎。
文章结尾饶有余味,请发挥想像,以“蕾拉”开头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交代蕾拉选择去向的原因及最终选择的去向。
阅读下面文段。(18分)
宽容是一种美德
①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学会宽容/也学会爱/不要听信青蛙们嘲笑/蝌蚪/那又黑又长的尾巴……/允许蝌蚪的存在/才会有夏夜的蛙声。”
②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在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宽容同忠厚一样都成了无用的别名,让位于针尖对麦芒的斤斤计较,最起码也成了你来我往的AA制的记帐方式。但是,我还是要说:宽容是一种美德。
③十八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对关于定比这一定律争论了长达九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以普鲁斯特的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为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但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天功为己有。他真诚地对曾激烈反对过自己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难,我是很难把这个定比定律深入地研究下去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④这就是宽容。允许别人的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让所有一切映在湖面上,天色云影、落花流水,便都蔚为文章。这种宽容让人感动。
⑤十六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科普勒未出名时,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天体的小册子,被当时已久负盛名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现。第谷在繁忙当中,向科普勒发出邀请。科普勒前往布拉格的路上病倒了,第谷得知消息后给他寄来了钱才使得他一家来到布拉格。但由于妻子的缘故,他和第谷产生了误会,他毫无根据地谩骂了第谷一通后不辞而去。但第谷觉得这个年轻人富有才华,便由秘书代笔写信请回了科普勒,是第谷的胸怀感动了科普勒。合作不久,第谷就身患重病。临终前,第谷将自己所有的资料和观察星辰的科学底稿都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科普勒,科普勒后来根据这些资料和底稿整理出来著名的《路德福天文表》。
⑥这就是宽容!误解、谩骂、忘恩负义,都不去计较,并在临终之前将一份最珍贵的信任托付给他。这种宽容是一片宽广而浩瀚的海,包容了一切,便也化解了一切,裹携着你跟随着他一起浩浩荡荡向前奔涌。宽容的最高境界不是索取,而是付出和给予,这种宽容让人钦敬。
⑦我们的生活日益纷繁和复杂,不尽如人意、不顺心、烦恼、忧愁、甚至能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情,可能天天会摩肩接踵而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抽刀断水水更流。
⑧我所说的宽容,并不是让你毫无原则去一味退让。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宽容的人或事;宽容,不是去对付,去虚与委蛇,而是以心对心去包容,去化解,去让这个越发世故、物化势利的粗糙世界变得湿润一些。不是什么都要剑拔弩张,什么都要斤斤计较,什么都要你死我活、勾心斗角。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给予对方,多一份爱给予这个世界?即使我们一时不能做到像普鲁斯特一样成为一泓深邃的湖,更难以做到如第谷一样成为一片宽广的海,我们起码可以做到如一只青蛙去宽容蝌蚪一样,让温暖的夏夜充满嘹亮的蛙鸣。我们面前的世界不也会多一分美好,自己的心里不也多一些宽慰吗?
⑨宽容,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下列的说法,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宽容同忠厚一样不被人重视,代之以人们之间的计较和苛刻。 |
B.最高境界的宽容——无私付出和给予,可以化解误解、谩骂、忘恩负义,让人钦敬。 |
C.无论面对什么事情,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宽容待人,只要对方开心,可以退让。 |
D.宽容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十分重要,宽容体谅他人,能让自己的心里也多一些宽慰。 |
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普鲁斯特能成为“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这是因为贝索勒宽容谦让。 |
B.宽容需要以真诚的心去包容和给予,而不是去对付、斤斤计较甚至勾心斗角。 |
C.第谷因为科普勒写过关于天体的小册子,觉得对自己有利才邀请他来布拉格。 |
D.科普勒和第谷产生误会后,第谷因为觉得他有才华,亲自写信请回了科普勒。 |
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宽容,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文中列举普鲁斯特和第谷的事迹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回答。
某楼房开盘,以免费派发纸巾作宣传,老人们为了争夺纸巾互相殴打,大伤和气,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在当今社会提倡宽容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面文段。
一起午餐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费方利 译
看戏中途休息时,她愉快地招呼我:“啊,我们第一次见面已经是很多年前了。还记得我见你的第一回吗?你请我一起午餐。”
我记得吗?
那是20年前,我租住在巴黎一间小小的公寓,挣的钱勉强够生活。她读了我的一本书,写信来与我探讨。我回信去感谢她。不久,我又收到她的一封来信,信中说她要经过巴黎,希望能跟我聊聊;但是时间有限,她唯一的空闲时间是下个星期四。她上午在卢森堡,问我中午是否可以请她到福伊约吃顿简便的午餐?福伊约是法国参议员用餐的地方,我完全消费不起,也从未想过去那个地方。但我想我有80法郎(金法郎),能维持到月末,一顿简单的午餐应该不会超过15法郎。若是把接下来两个礼拜的咖啡开销省下,应该足够应付。
我回信约这位朋友星期四的十二点半在福伊约碰面。她不如我想象的年轻,且外表僵硬,丝毫不吸引人。她实际上已经是年过四旬的妇人。她给我的印象是牙齿极多,又大又平整的白牙,远多出实际的需要。
菜单上来的时候,我惊呆了,因为这里的价格远比我料想的高出很多。不过她一再为我宽心。
“我午餐从不吃东西。”她说。
“哦,请不要这么说!”我慷慨地回应她。
“我从来只吃一样东西。我想如今人们吃得太多了。也许,一条小鱼。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三文鱼。”
那时三文鱼还不当季,菜单上也没有。但我还是开口问侍者有没有供应。有的,一只漂亮的三文鱼刚刚到,是店里来的第一只。我为我的客人点了。侍者问她等三文鱼上桌的时候,是不是要来点什么。
“不,”她回答道,“我从来都只吃一样东西。除非有点儿鱼子酱。我从不介意吃鱼子酱。”
我的心沉下一点。我知道我请不起鱼子酱,但是我总不能对她开这个口吧。我跟侍者说,无论怎样要送上鱼子酱。至于我自己,我选了菜单上最便宜的——羊排。
“我觉得你吃肉真不明智。”她说。“你吃那么油腻的肉,下午怎么工作呢?我不想让自己的胃负担太重。”
接下来是喝什么的问题。
“我午餐从不点喝的。”她说。
“我也不喝。”我立马回应她。
她向我露出友好的、白亮亮的牙。
“除了香槟,医生让我别喝其它的。”
我猜想我的脸色应该有点发白了。我点了半瓶香槟。故作轻松地说了声医生严格禁止我喝香槟。
“那你要喝点什么?”
“水吧。”
她吃着鱼子酱,啖着三文鱼。她欢快地谈美术、文学和音乐。可我在担心账单有多少。我的羊排上了,她很严肃地指导我的饮食。
“我看你习惯吃很重口味的午餐。这个习惯肯定不好。为什么不学学我,只吃一样东西呢?我保证你一定会感觉舒服很多。”
侍者拿着菜单又过来时,她装模作样地把他招呼到一边。
“不,不,我午餐从不吃什么。只要一口,其它的不用了,我说吃饭不过是个交谈的借口。我吃不下其它的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若是在巴黎没吃点芦笋就回去,那我多遗憾。”
我的心沉下来了。我在商店见过芦笋,知道价格奇高。每次见到,我都馋得流口水。
“夫人想知道你们这儿有没有那种大芦笋?”我问侍者。
我使尽全身力气祈祷侍者说不。他那宽大的、牧师一样的脸上堆满愉快的笑容,他跟我们保证绝对供应很大、很壮观、嫩滑无比,简直奇迹一样的芦笋。
“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口气道,“但是如果你坚持,我不介意来点芦笋。”
我点了芦笋。
“你要不要来点?”
“不,我从不吃芦笋。”
“我知道有人不喜欢芦笋。其实问题是,你吃的肉坏了你的胃口。”
我们等着厨师做芦笋。我焦灼不堪……
芦笋上来了。笋大、多汁且惹人垂涎。我看着这个邪恶的女人大口大口地下咽。终于吃完了。
“来点咖啡?”我问道。
“好吧,就要点冰激凌和咖啡。”她回答。
我已经死猪不怕开水烫了,便给自己点了咖啡,给她点了冰激凌和咖啡。
接着,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们等咖啡的时候,侍者领班那张假面上带着谄媚的微笑,端着满篮子的大桃子走到我们跟前。这些桃子灿若纯真少女的绯红面庞,充满了意大利风景画的风情。桃子不是还不到上市的时候吗?天知道它们得值多少钱。可过了一小会儿,我也知道它们值多少钱了,因为我的客人,边说着话,边心不在焉地拿起一个来。
“你瞧,你的胃里塞满了肉”——我可怜的一小份羊肉——“你再吃不下别的了。我刚刚就吃了点小吃,可以再享用一只桃子。”
账单来了,当我结完账,我发现剩下的只能付一个寒酸的小费。她扫了一眼我留给侍者的三法郎,我知道她觉得我吝啬。可是当我走出饭店,我接下来一个月就穷得响叮当了。
“学学我的方式,”临别握手的时候她对我说,“午餐不要超过一样食物。”
“我比你还厉害,”我回嘴道,“我今晚什么都不吃。”
“幽默!”她欢快地喊道,跳进出租车。“你真是够幽默啊!”
我不是有报复心的人,但我毫无愧疚地看到了满意的结果。今天,她的体重足足有294磅。 (选文略有删改)全文围绕“午餐”展开故事,请依照形式把表格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她”的话 |
“我”的反应 |
“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三文鱼。” “我从不介意吃鱼子酱。” |
尽量显出慷慨,为她点了三文鱼、鱼子酱,而自己只要了最便宜的牛排。 |
“除了香槟,医生让我别喝其它的。” |
(1) |
“若是在巴黎没吃点芦笋就回去,那我多遗憾。” |
(2) |
“好吧,就要点冰激凌和咖啡。” |
已经死猪不怕开水烫了,给她点了冰激凌和咖啡,给自己点了咖啡。 |
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从“她读了我的一本书,写信来与我探讨”这一句话中,你可以看到“她”和“我”是什么关系?
(2)“我”为什么说“毫无愧疚地看到了满意的结果”?阅读故事,离不开想象。请你以“我”的身份,把画线句子“焦灼不堪……”中省略的内容写出来。
从全文来看,“她”有哪些鲜明的性格特征?请联系文章简要分析。
本文讽刺意味极强。有人认为,除了讽刺“她”外,对文中的“我”也含有讽刺。请你谈谈对这种看法的认识。
阅读下面文段。
独立苍茫自吟诗
黑瑛
商品大潮中的弄潮儿不是诗人。虽然诗人也有“下海”的,但一旦涌到了潮头浪尖上,也就再也不是诗人了。
诗人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甚至,还要耐得住折磨。你看,屈子行吟泽畔,老杜衰病孤舟,历史从不在诗人的脚下铺上红地毯,诗人在红地毯上也走不完自己的历史之路。
16 世纪时,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喜欢养马,也喜欢“养”诗人,凭他当皇帝的头脑和养马的经验,他认定:给诗人要喂点好的,但不能喂得太肥,太肥就不中用了。诗人们自己似乎也颇了解自己身上的这种缺点,19世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给他一个诗人朋友的妻子写信说:自从你给了他幸福,他就很少歌唱了,诗人是苦恼的夜莺,折磨他吧!让我们再谛听他那苦恼而甜美的歌声。
你看,皇帝这么说固可姑妄听之,诗人们自己这样说,就不免使人感慨了。
当然,“折磨”诗人让他唱出痛苦但美好的歌,不应只是指爱情在诗人心中的激荡。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可能使诗人们牵肠挂肚;人事、时事、古今事,也会使诗人们反侧难平。如果这也可以叫做“折磨”,人们倒是有理由相信:只有在这种“折磨”中诞生的诗,才有可能焕发出血光火色般的辉煌!
只是,这也难为了诗人和想要成为诗人的人——谁让“诗”也要穷而后工呢?
穷而后工,不只是生活的困穷,但也包含生活的困穷。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园”,但还要在南山下种他的豆。显然,如果你以为只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能作个诗人,那你就误解了陶渊明,也误解了诗。
还有在中国古代诗坛坐头把交椅的杜甫,他那顶诗圣的桂冠也是“穷”而后得的。显然,如果你以为只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可以作个诗人,你就误解了杜甫,也误解了诗。
为什么诗人总是为“穷”所纠缠?这事有些一言难尽。
诗, 应该蕴涵着、表现着人世间最真的、最纯的、最美的东西,真正追求“诗”的诗人,也必然是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为此,他就必须甘于在自己心田里保留一片超脱于世俗之上的净土,也必须敢于为坚持这片净土而竭精尽瘁。这样一来,诗人生涯中就难以避免与“穷”字打交道了。这倒不是诗人天生“贱骨肉”,总愿自讨苦吃。
其实,诗人又何尝没有些怨气?苏轼有句云:“平生文字为我累”,甚至还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的话,你看,作诗吃了苦头,竟连“人文之本”的文字也骂起来,可谓怨气冲天了。史家评论说,论器识、议论、文章、政事,苏轼都是宰相之才。如果下点“韬晦”的工夫,不以诗文张扬,也许不致“命穷”如此。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这样,苏轼还能是现在人们心目中的诗人苏轼吗?
是什么使得诗人们虽“穷”而执着不已呢?这是由于诗人的心中有一个世界。诗人心中的这个世界里,装着天下的忧乐,装着古今的沧桑,却惟独没有装着“自己”。
正因为装那么多,诗人才“累”;正因为不顾自己,诗人才“穷”。但是,也正因为要装那么多,诗人必须忘怀自己;正因为忘怀自己,诗人才能“穷”而忘忧,“穷”而执着,“穷”而后工……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被困“绝粮”,弟子纷纷离去,一派穷途末路的光景。这时,直性子的子路很想不通,他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想了想说:“君子固穷。”稍停,孔子又说:“小人,穷斯滥矣!”这里,孔子是说的君子和小人,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说的是诗人中的君子和小人,君子、小人中间的诗人。
“固穷”,穷而益坚也;“穷斯滥”,一穷便乱来也。
繁花乱眼身外事,独立苍茫自吟诗。“折磨”自己吧,谁要你愿意做个诗人呢!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诗人要耐得住清苦与寂寞,那些涌到潮头浪尖上的“弄潮儿”,是做不了诗人的。 |
B.“折磨”诗人能让他唱出痛苦但美好的歌,不仅是指爱情在诗人心中的激荡,也指其他各种事,使诗人们牵肠挂肚。 |
C.诗人要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因此他们乐于与“穷”字打交道。 |
D.诗人心中有一个世界,装着天下的忧乐,装着古今的沧桑,虽“穷”而执着不已。 |
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就以“大潮”作比喻,以极强的感染力渲染了时代通病——在今天“商品第一”的现实面前,诗人们也难以免俗,已经失去了诗人的品格。 |
B.苏轼一向被人们赞叹为胸襟开阔,豪放豁达,但本文中却详写到了他的怨气与“韬晦”,视角独特,评价中肯,还原了苏轼“人”的特点。 |
C.诗歌“穷”而后工,其中“穷”不仅指诗人个人的生活处于艰难穷困之中,更指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艰难动荡,诗人有太多不幸遭遇,难以施展忧国忧民的抱负。 |
D.本文文笔清新,大气厚重;既有中国古代诗人的沉重背影,也有国外诗人的独特感悟,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 |
结合全文内容回答,诗人为何总是为“穷”字所纠缠呢?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让我们再谛听他那苦恼而甜美的歌声”此句中,“苦恼”和“甜美”分别是指什么?
(2)“穷而后工,不只是生活的困穷,但也包含生活的困穷”这句话是否矛盾?文章结尾用孔子的事例的作用和好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