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及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属沛公。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行,烧绝栈道。后破项羽,大定天下,□封张良为留侯。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引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留侯乃称曰:“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①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①赤松子:传说中道法高深的仙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属沛公属:跟随,归属 |
B.秦将果畔畔:通“叛”背叛 |
C.以固项王意固:坚定,使……心安 |
D.吕后德留侯德:得到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利。
②后破项羽,大定天下,□封张良为留侯。
③我欲杀之,为□功多,故不忍。
A.①之 ②乃 ③其 | B.①以 ②乃③其 |
C.①以 ②而 ③之 | D.①之 ②而③之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 |
B.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 |
C.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 |
D.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最初是跟从陈涉起义反秦,后来又离开陈涉聚集一群青年人追随刘邦。 |
B.作为谋士,张良善于分析推断,他从秦将是“屠者子”推断出“易动以利”。 |
C.刘邦分封功臣有失公正,引起部分将领不满,幸亏张良献计,才平息了危机。 |
D.张良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并被封为留侯,但他不恋荣利,要弃官学道。 |
张良素以深通战争谋略、知己知彼、料事如神著称,请举出文中一例说明。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
B.水决不能败城败:让……毁坏
C.尾属于城属:隶属
D.以虞水之再至虞:戒备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且令损价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然百姓不可户晓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C.城不沉者三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D.朝廷从之锻炼久之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B.民赖(新政)以安
C.朝廷知法害民,(乃)罢之
D.驱(富民)使(之)复入(城)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 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 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佘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雏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声而便体便体:美好的体态
B.进退百官进退:这里指任免升降。
C.闻其言而壮之壮:雄壮。
D.廓其有容廓:同“阔”。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惟适之安宋,何罪之有
B.与之酒而为之歌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C.终吾生以徜徉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乐且无央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是抨击所谓的“大丈夫”的一项是()
①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②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③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④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⑤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⑥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写盘谷是隐居的好地方,目的是以幽雅清静的盘谷来对照污浊肮脏的社会现实,表现隐者自视清高,不甘同流合污的情怀。
B.文章接着以李愿之口描绘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C.文章末段的赠歌极写隐居生活的舒适、无忧。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之效。
D.全文借赠序对象之口,表作者本人之意,通过鲜明的对照、强烈的褒贬、形象的描写、丰富的想像,来表达自己的爱憎,骈散结合,抒情达意,堪称一篇美文。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译文:
(2)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译文:
(3)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译文: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疏广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徙: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敏:敏感。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 谒:进见。
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窃:暗中。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疏广对子孙教化有方的一组是 ( )
①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 ②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
③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④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
⑤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⑥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C.疏广上奏章告老还乡,皇上觉得他的确年老就答应了,回归故里之后,他并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疏广认为应该让子孙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译文:
②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
③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译文: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右之器以欹;欹:倾斜,这里指“倾斜的物品”
B.或以之惩志而自警惩:惩戒
C.至于涉寒暑,蒙霜雪涉:经历
D.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宜:应该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于是乎有裨焉
B.或以之惩志而自警然则以节言竹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予观而喜之而又与吾徒游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节”字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②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
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④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⑤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 ⑥故让国,大节也
⑦好植竹,取其节也 ⑧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A.①⑦⑧ B. ②③⑤ C.④⑤⑥ D.④⑤⑧
8.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涵的精神,并不是只为了好玩。同样别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修了一座“尚节亭”。作者看到以后很喜欢。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则体现为极难做到的中庸之道。
D.《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为人处世,平时在家就开始讲究,他日必能做到应对自如。黄中立却不是这样的。
9.(1)用“/”给下列语句断句。
传 曰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
(2)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译文:
②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
译文: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后汉书•乐恢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矜:怜悯
B、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C、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容:接受
D、以示天下之私私:偏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C、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
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
D、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本郡太守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故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译文:
②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译文: